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冬季吃辣应当适可而止

冬季吃辣应当适可而止

水煮鱼吃出脓肿只是别现象

最近,关于吃的健康的最热门话题就是被广泛流传的“水煮鱼会造成软组织脓肿”。网友们争相在各种各样的网上相互发送,提醒亲朋好友注意。不过,中医专家认为水煮鱼没有那么“耸人听闻”的作用,吃几次也不会出现严重的反应,只不过冬季北方干燥,容易生热。无论水煮鱼还是麻辣火锅,吃的时候要有度,免得造成身体不适。

水煮鱼很少造成特异性的疾病

北京中医医院特需病房主任孔令彪副主任医师介绍,网上提到的水煮鱼造成的“软组织脓肿”个病名本身就不确切,也不是很科学。在医学上像肌肉这样不是骨头的很多种组织都能被称为“软组织”,所以没有特指的疾病是这么称呼的。根据估计应该是毛囊炎、疖子一类的东西。如果一定要究其原因,可能是吃大量的花椒、辣椒,在体内生热造成的,不是什么特别的疾病,跟老百姓俗称的“上火”一样。

吃水煮鱼这类辛辣的食物,在干燥的冬天容易造成阴虚火旺,但是随之出现的皮肤问题是不是由于水煮鱼这个原因引起的还不能确定。

鲍鱼吃多也会浑身长疖子

孔主任介绍,其实在门诊和病房里,经常能遇到这种因为管不住嘴,吃东西没节制的病人。像前几天,病房里就接待过一位在一周中连着吃了好几天鲍鱼,结果浑身长满了大疖子,到医院去切除都不能痊愈的中年男病人。还有一个小伙子,前一阵子到外地的海边吃海鲜,吃了很多的螃蟹,结果全身都长满了像小螃蟹一样的肿块。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由于像海鲜之类的性寒、性冷的食物,对人体是有一定“毒性”的。食物中的异体蛋白吃多了容易使人出现过敏反应,身体就不适应,所以再好的东西,也不能无节制的吃下去,多吃肯定要生病的,尤其是海味和平常我们生活中很少接触的食物,大量吃会出现问题。另外现在坐办公室的人很多,长时间的久坐也会伤到皮肉,引起一些类似的皮肤问题。

火锅有自己的地域性

中国地域辽阔,人的生长环境不同,饮食习惯也各有特色,所以北方人老吃南方食物,身体比较容易不适应。像北京人对吃辣的承受力肯定不如湖南、四川,而且那些地方的天气非常潮湿,阴冷,所以在饮食习惯里多一些像火锅这样的食物可以驱除阴湿天气对身体造成的影响。但是北方的冬天干燥,如果吃太多麻辣类的食品就容易上火。

火锅其实也是各有不同的,大概分成煮锅和涮锅两种,以前北京很流行的那种没有改良过的不辣的涮羊肉,主要是味道好、能量高、同时不是很辛辣的羊肉汤,其实适合北方人的体质。但现在火锅已经变成涮什么的都有,越来越杂,一些人的身体对这种变化很快的食物不能适应,问题就出来了。所以吃也是应该遵循一些规律的,不能什么新鲜就大吃特吃。

火锅伴侣——菊花茶和萝卜

火锅热量高,有的又比较辛辣,所以在吃过之后要注意“补救”。首先是保持大便的通畅。因为如果太辣了影响排便,有害的物质就会积存在体内。所以吃火锅时最好多喝茶,如果有萝卜可以吃一些来通气。冬天天气冷,吃一些高能量的食物是应该的,但是要注意搭配蔬菜、水果,免得过度吃肉容易造成维生素缺乏。

由于一次摄入蛋白质过多,加上四川式的火锅肉也拿油浸过,油水大了有滑肠的作用,所以很多人吃完就会闹肚子,是顺理成章的,不用太担心。火锅、水煮鱼吃完后的直接后果就是嗓子疼,上火,因为这些食物主湿,易生痰、生热。应该配合菊花茶化解一下,同时在冬季每天至少喝1000毫升的水来缓解火锅、水煮鱼的火气。

另外,孔主任说,辣的吃多了会导致皮肤问题,但有的皮肤问题也可能是糖尿病造成的,所以有不易治愈的皮肤病的中年人要特别注意请医生区分一下,不要耽误了病情。

猜你喜欢

  • 浅说风为百病之长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风为百病之长”源自《黄帝内经》,《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王冰注曰:“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素问·骨空论》亦曰:“风者,百病之始也。”外感六淫,风淫为始,风邪为外感疾病初起的主要

  • 五苓散治秋泄

    何钱 贵州省江口县人民医院五苓散出《伤寒论》,原书将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多做散剂吞服,每服3~6克,或作汤剂水煎服。小儿可根据体重、病情等控制剂量,但一般不宜过轻。贵

  • 清上镇下治耳鸣耳聋

    孙国印 孙君山 湖北省十堰市郑家沟社区卫生服务站李某某,男,36岁。2010年5月20日初诊。耳鸣,耳聋2周,伴头晕目糊,口苦咽干,五心烦热,易怒,舌苔黄腻,脉细数。此乃肝肾阴虚,肝胆火盛,热扰清窍所致,治疗宜清少阳郁热,滋阴镇下并用。处方

  • 经方时方合用治愈颈淋巴结结核

    李蒙 湖北中医药大学笔者跟随戴天木教授坐诊,深有感触,现摘录其用经方时方合用成功治愈颈淋巴结结核一例,以飨同道。王某,女,61岁,2010年5月4日初诊。自述右颈至锁骨上肿胀不适一月余。一月前发现右颈至锁骨上有一串珠样肿块,约5cm×3cm

  • 对中医治糖尿病并发症研究的思考

    梁晓春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学对糖尿病(消渴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消渴”病名及病因病机的理论首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消渴病的准确定义出自《古今录验方》;辨证论治形成于《金匮要略》;证候分类始于《诸病源候论》;三消分治始于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