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中医巧妙认识生态人体--阴阳学说

中医巧妙认识生态人体--阴阳学说

许多不了解中医的人往往说阴阳是玄虚的,说那是算命先生的把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阴阳学说一点也不玄虚,它是古人对于自然界万事万物观察、总结之后提出来的普遍规律。

古人怎么就认识了阴阳?其实并不复杂。

古人开始观察自然的时候,体会最深的东西应当是什么呢?首先是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出现。经过多年的体验之后,聪明的古人就会思考,对比强烈的白天和黑夜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一个“很容易”的答案就浮现出来:是太阳的光照。因此,古人崇拜太阳。

古人另一个比较深的感受是炎热与寒冷,是水与火。

炎热的夏天,经过缓慢而悠长的时日,不可逆转地到了寒冷的冬季;寒冷的冬季,同样经过悠长而缓慢的变化,不可逆转地要到达夏天。这样的体验一次一次地出现,经过不断的积累与思索,古人便找出了它们的规律。也就是说,寒暑冷暖变化的背后,一定有什么规律在支配着,或者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日月星辰的运动。

有了太阳,就有了光明,就有了温暖。背离了太阳,就会产生黑暗,就会有寒冷。

火与太阳一样,也有光明与温暖的属性,而且火还有向上、向外、轻盈易动的特性。水与火的性质相反,寒凉而且向下,沉静而质重。

古人有了用火的经验,也有了测量日晷观察寒暑变化的“实验”,规律性的认识便逐渐出现了。

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古人逐渐形成了阴阳的概念。

古人认为,凡是具有温暖、向上、向外、光明、活动、清虚的物质属性,都属于阳的范畴;与阳形成对比的就是阴,凡是具有寒冷、向下、向内、黑暗、静止、浑浊的物质属性,都属于阴的范畴。

比如,四季之中,春夏季节因为温暖暑热而属阳,秋冬季节由于寒凉清冷而属阴。

一天之中,白天因为光明温暖而属阳,夜晚由于黑暗寒凉而属阴。因此,中医的经典著作《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

也就是说,“阴”与“阳”是天地之间最根本的规律,是划分、归类万物最高的纲领,是一切量变与质变的力量源泉,是万物产生和死亡的根本原因,宇宙之间鲜明的巨变与微小的变化都是由阴阳的变化引起的。因此,治疗疾病必须从根本上找原因,这根本的原因就是阴阳。为什么这样说呢?

《内经》说,天地的形成过程是阳气积累形成天,阴气积累形成地。天上的日月星辰不停地变动,所以天的性质属于阳;地相对不动,所以地的性质属于阴。春天阳气逐渐强盛,万物复苏萌生,所以阳气主生;秋冬阴气逐渐加强,万物凋零,叶落归根,所以阴气主封藏。

在阴阳之中,还可以进一步划分阴阳。比如,虽然春夏总体上属阳,但是春夏的每一天也有阴阳;一天中的阴阳,根据阴阳气的多少,还可以划分为阳中之阳、阳中之阴和阴中之阳、阴中之阴。比如,上午整体上属阳,而且是阳气逐渐增加的过程,所以是阳中之阳;下午虽然总体上属于阳,但是由于阳气处于逐渐减少的过程,所以属于阳中之阴。

阴阳是不断变化的,不会总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的辩证法,这是非常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认识方法。



阴与阳之间的互相转化往往是阴消阳长,或者阳消阴长,而且量变逐渐积累会发生质变。古人称为“重阳必阴,重阴必阳”。比如,日出的时候,阳气逐渐增加,到了中午阳气达到最盛,然后逐渐衰退,到了傍晚转为阴。入夜的时候属于阴,而且阴气逐渐增加,到夜半的时候,阴气最盛,然后逐渐衰退,到黎明转为阳。这就是“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它是一种规律。

阴与阳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而且还不断地相互消长、转化。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阴阳学说是古人在对自然界日月运行、四时变化规律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点儿也不抽象、难懂。只要你睁眼看世界,就离不开阴阳组成的万物。换句话说,万物都有阴阳的属性,一睁眼就见到了阴阳。

人体既然是自然界阴阳之气变化的产物,也必然会有阴阳的属性。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根本问题就提了出来:“治病必求于本”。本就是根,本就是基础。古人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人体的本是什么呢?《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也就是说,生命的根本必须建立在自然阴阳变化的基础上。具体地说,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腹部经常屈曲,因此属阴;背部经常伸展,因此属阳。人体的上部属阳,下部属阴。

古人的“标准体位”是坐北朝南,太阳从人体的左侧升起,从右侧降落,所以古人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故而人体左为阳,右为阴。

人身体里的内脏,根据其不同的生理特点也被划分为阴与阳的属性。心、肝、脾、肺、肾这几个内脏,由于它们的功能主要是贮存精气,属于一种静态,所以属阴;胃、小肠、大肠、胆、膀胱这几个器官,主要功能是传导水谷代谢产物,是动态活动,因此属阳。

人身体里的阴阳之气的关系,决定着人体的健康状态。

人体的活动属阳,物质基础属阴。一切活动都必须以物质为基础;而基础物质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功能活动才能实现。中医说:“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说的就是两者的互相依存关系。

如果一个人活动量太大,就会消耗过多的基础物质,造成基础物质的严重不足,进而形成疾病。如果基础物质被耗竭,人体的生命就因此而终止。

如果一个人只有基础物质,没有生命的活动,这些基础物质也会停滞下来。流通不畅的物质,不但无法发挥作用,而且还会影响生命活动的进行,形成疾病。生命依赖的物质,如果完全处于停止状态,失去活力,生命也就结束了。所以中医经典著作《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曹东义主编《中医知识普及读本》)

猜你喜欢

  • 脑出血脑梗塞的最佳治疗方法用药

    脑子梗死出血,或者是又梗死又出血,先梗死后出血,先出血后梗死,怀着二者兼而有之,就会出现脑淤血,脑淤血如果是急性期吸拉栓溶栓,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是很多人到不了医院,时间长都过去了。那么剩下脑梗死,脑出血,中医就是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最著名

  • 中药茶饮配方大全

    一:脾胃虚寒的人,用红糖生姜大枣茶二:女性肝郁脾虚,乳房胀痛,可以选择玫瑰花茶三:眼睛干涩,看东西模糊,可以选择呢枸杞菊花茶四:容易失眠心烦的人,枸杞百合茶五:饭后消化不了,容易食积,可以选择山楂陈皮茶六:秋冬干燥,咳嗽有痰,可以选择陈皮罗

  • 健脾利湿热食物

    (四宝粥)它的成分是桂圆,红枣,山药,薏仁各25克,糯米100克,用温水泡一小时左右,然后加水熬煮,用冰糖调味即可。桂圆和红枣都是补益身体的上好佳品,有补血安神的疗效,但是如果服用过多,也容易导致胀气上火这样的症状,薏仁可以健脾利湿,解腻去

  • 黄芪怎么吃效果最好

    很简答黄芪15克,当归3克,大枣5枚,保温杯加水泡茶饮用,能够帮助人把气血慢慢的补起来,如果还先有体寒,可以再加上三片生姜。如果容易上火的可以加上10克的麦冬来进行调理。但是有一点要提醒大家的是,本身脾胃不好,湿气重或者有气滞血瘀的朋友,还

  • 月经提前是什么原因

    正常的月经周期是28天,如果月经提前了一周以上,这就叫做月经先期,月经先期呢,一般情况下也也主要由血热或者是血虚造成的。血热,主要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呢就是湿热,一种是虚热。实热主要就是有一些上火的表现,比如说便秘啊,口干舌燥,面部长疮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