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惊厥

惊厥

【概述】

惊厥系小儿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的紧急状态。临床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两眼凝视、上翻或斜视,头多后仰,面肌及四肢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一般经数秒至数分钟而自行缓解,亦有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止的。按病因可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针灸主要用于前者。

针灸救治惊厥,现代报道首见于二十年代中期。自建国后至今,一直有这方面的文章刊载。治疗上,也是以体针为主,高热惊厥配合刺血法,更能提高疗效;有用针刺配合按摩,也获得较好的效果。近年来,更深入对疗效的客观化进行研究,通过与药物对照,止痉时间明显以针剌为佳[1]。目前针灸控制惊厥的有效率在95%以上。

【治疗】

体针(之一)

(一)取穴

主穴:水沟、印堂、后溪透劳宫、涌泉、合谷。

配穴:曲池、少商、四缝、大椎、足三里。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每次取2、3穴,据症情变化加配穴。均以速刺法进针。水沟,针尖呈30度角向上剌入深 0·5~1厘米,用高频率、大幅度捻转泻法。如效不显加其它穴。其中,后溪穴透刺,可斜向劳宫,捻转加小提插,强刺激后出针。余穴亦采用同样手法,均不留针。另外,印堂、少商、四缝等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出血量一般如绿豆至黄豆大。如惊厥持续不止,可留针。每日1~2次。

(三)疗效评价

共286例,平均有效率为99.4%[1~4]。

体针加按摩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针刺穴:曲池、合谷、十宣、大椎、太冲、迎香;2、按摩穴:膻中、身柱、臂Nao与肩Yu穴之间、筋缩穴旁开2寸范围内。

配穴:痰浊神昏加劳宫、丰隆,口噤项强加风府、廉泉。

(二)治法

主穴为主,体针与按摩并用。针刺操作:曲池、合谷及配穴,速刺进针,泻法不留针,余穴均以三棱针点刺出血。按摩操作:医者以左手握住患儿的肢体,使掌心或大、小鱼际为着力点,在上述诸穴的位置,上下作轻微的运摩(用蛋清作润滑剂),待局部出现密集的、含于皮肤内的毛细刺状物为止。每日1~2次。

(三)疗效评价

本法治疗34例,33例(97%)的惊厥得到控制,1例死亡。对出生不满十五天的患儿,效果更佳[5]。

体针(之二)

(一)取穴

主穴:百会。

配穴:十宣、曲池、大椎、水沟、太冲、行间、四缝。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据症加配穴。百会,用28号1.5寸不锈钢毫针,沿头皮刺入针体2/3,留针6小时。配穴,除四缝穴及十宣穴点刺挤出血外.余穴均强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71例,结果痊愈64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6%[6,7]。

耳针

(一)取穴

主穴:轮6。

配穴:屏尖、缘中。

(二)治法

穴区先以2%碘酊消毒,再用75%酒精脱碘,以28号0·5 寸毫针轮6穴,左手捏住耳和针尖,右手强捻转针柄数次后出针,挤出血2~3滴。症情重者加配穴,方法同上。每次一侧耳,重者双侧,每日1~2次。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体温下降至36℃,角弓反张及抽搐等症状消失;有效:体温下降至37.5℃,肢体抽搐次数减少;无效:症状未改善或持续性高热、惊厥不退。

以上法治疗248例,针剌1~2次后痊愈211例,有效3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7.6%[8]。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振东。针剌人中、合谷对小儿高热惊厥止痉的疗效观察。中级医刊 1990;25(8):60。

[2]彭非华。急惊风针刺治验。江西中医药 1983;(2):9。

[3]孙殿忠。针刺抢救小儿急惊风。福建中医药 1989;20(3):39。

[4]钱起瑞。针刺后溪透劳宫穴治疗惊厥的体会。中医杂志 1982;23(4):76。

[5]曹志珍。针刺加按摩治疗婴儿惊风34例。中国针灸 1984;4(6):10。

[6]杨景柱。百会穴长时间留针治疗发热惊厥4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87;7(2):15。

[7]聂汉云。针灸治疗小儿惊风84例。上海针灸杂志 1987;6(2):20。

(8)郭军和。耳穴轮6针剌兼放血治疗儿童外感高热惊厥248例。

中国针灸

1997;17(4):220。

猜你喜欢

  • 肾好的人身上有哪些特征?

    其实也就是我们说到了男子到了五八四十岁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肾气不足的表现,那么这种表现会在哪里呢?一个就是我们说的掉头发,那么再一个就是牙齿松动,那么这都是可以提示肾气不足,肾精亏虚了。所以很多40岁以上的男性朋友都非常注重养生,如果你也到

  • 肩颈后背疼痛,是身体哪里出现了问题?

    其实刚才我们说的这种情况的患者有很多,在中医临床上也很常见,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病例患者,男,32岁,自述脖子疼,肩膀疼,后背也疼,总是感觉有些怕冷,肌肉的僵紧不适,尤其是在身体活动的时候,比如说扭头,转动身体,打喷嚏,弯腰,甚至咳嗽的时候,

  • 胸痹的症状都有哪些?中医如何辨证治疗?

    那么在中医看来,这种胸背的疼痛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中医将其归为胸痹的范畴。那么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提出了胸痹的病名,和现代医学所指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那么就包括像心绞痛啊,心肌梗死,关系是密切的。从中医的病机来看胸痹,那我们从

  • 气虚血虚,气血不足怎么调理?中医一方善补气血

    总有一些人既有神疲乏力,气短,爱感冒的临床表现,又有头晕耳鸣,脱发,失眠多梦,女性可见月经量少这样的血虚之象。这种临床表现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气血不足了,那怎么来治疗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讲一讲。气血两虚的治疗其实就是我们这儿提到的气血双

  • 体内痰湿重都有哪些症状?怎么调理

    痰湿体质发生多是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脏腑功能失调,这种脏腑多则之于我们常说的肺,脾,肾和三焦了。这种情况下所见的临床表现多见于神疲、乏力、体重、头重如裹、舌体胖大,苔白厚腻。那么下面我就要给大家讲一讲常见的几种痰湿体质的问题了。那么哪几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