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小儿风湿热与风湿性心脏病的中西医辨证和治疗

小儿风湿热与风湿性心脏病的中西医辨证和治疗

风湿热是一种多发性、全身性结缔组织非化脓性炎症疾病。其病原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现象。主要侵犯关节及心脏,其次为脑、皮肤、浆膜、血管。病理可分渗出肉芽肿及硬化期。有时首次患病心脏即受损害,或反复发作而致遗留慢性心瓣膜病变。

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心脏炎、舞蹈病、环形红斑、皮下小结。

2.次要表现:发热、关节痛,过去有风湿热史或有风湿性心脏病史,P—R 间期延长。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有轻度贫血,白细胞增加及核左移。

2.血沉在活动期加速,有心力衰竭时加速不明显。

3.C反应蛋白在活动期呈阳性反应。4.活动期病儿有下列反应:

(1)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定度增加在1:400以上为阳性;

(2)血清抗链球菌激酶滴定度增加,1:40以上为阳性;

(3)血清透明质酸酶增加,在1:2048以上为阳性;

(4)血清蛋白电泳分析:白蛋白减少,α2及r 球蛋白增加,粘蛋白也增加,大于4.2mg。

4.咽拭子培养,有的可培养出甲组乙类溶血清链球菌;

5.患心肌炎时,血清谷草转氨酶增高,大于40单位时力可疑;大于80单位者肯定不正常。本病属中医“痹证”、“心痹”范畴,主要由风、寒、湿三气入侵经络、使血脉流通受阻。邪化热,则见关节红、肿、热、痛,中医指“痹证”。如风、寒、湿邪损及心脏,则见心悸、气喘等心脉痹阻之症,中医谓“心痹”,喘证、心悸。

(一)中医辨证治疗

1.风痹。

主证:多发性,游走性肢体关节疼痛,以肘、腕、踝等处多见,屈伸不利,有恶寒发热等表症。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法风通络,佐以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防风6克,羌活9克,秦充8克,麻黄3克,葛根15克,茯苓10克,苡仁15克,生姜3克,大枣4枚,甘草3克。

方解:防风、羌活、秦艽、葛根祛风通络;麻黄、茯苓、苡仁、生姜、大枣、甘草散寒除湿。

加减法:关节拘挛、不得伸者,加附子以温阳散寒、止痛。

2.寒湿阻络(寒痹)。

主证:病久迁延不愈,四肢关节疼痛,而痛有定处,关节屈伸不利,自觉关节寒冷,局部皮色不红不热,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佐以祛风除湿通络。

方药:羌活防风散加减。

独活8克,白芍10克,羌活8克,防风6克,灵仙6克,川芎5克,桂枝3克,甘草5克。

方解:独活、桂枝、川芎、白芍、甘草温经散寒;羌活、防风,灵仙法风除湿通络。

加减法:痛甚加乳香5克、没药5克,活血止痛。内服大,小活络丹。

3.湿邪阻络(湿痹)。

主证:肢体关节疼痛沉着,痛有定处,肌体笨重,麻木不仁或腰脊冷重,足肿,舌质淡、苔白腻,脉懦数。

治法:利湿活络,佐以法风散寒。

方药:慧苡仁汤。

生苡仁15克,黄芪10克,羌活6克,独活9克,麻黄3克,桂枝3克,苍术9克,当归6克,川芎5克,生姜3克,甘草3克。

方解:北芪、苡仁、苍术益气健脾除湿;羌活、独活祛风胜湿;麻黄、桂枝温经散寒;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生姜、甘草健脾和中。

加减:若肌肤不仁而无疼痛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以益气通阳。或三痹汤加减:独活9克,秦艽8克,防己8克,川芎5克,当归6克,熟地10桂枝3克,云苓10克,杜仲10克,牛膝9克,党参10克,北芪10克,川断8克。或加服大,小活络丹,或健步虎潜丸。

4.热痹。

主证:关节红肿热痛或身体沉重疲倦,发热恶风,口干喜饮,大便结,小便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

石膏15克,知母8克,桂枝3克,甘草5克,黄柏8克,连翘10克,银花藤12克,生苡仁12克。

方解:石膏、知母、黄柏、连翘、甘草清热;苡仁利湿;桂枝、银花藤活血通络。

加减法:口干渴饮,加花粉10克,葛根15克,石斛12克。

以上各证,在治疗时,可加入下列引经药:

上肢寒痛:桂枝5克、姜黄6克。

下肢寒痛:牛膝10克、木瓜15克、独活9克、肉桂3克。

下肢湿重:防己10克、木瓜15克、足不任地加五加皮12克。

上下肢痛:均可选用海风藤12克、丝瓜络10克。关节游走性痛:羌活9克。

背部痛:狗脊15克。

5.风寒湿热痹影响心脏。

主证:在痹证的同时,或因痹而导致的心动悸,脉结代,气短,喘促等。

治法:治疗痹证的同时,加入养心益气之药。

方药:根据不同证型,可选用以下药物。

(1)风邪偏胜:太子参15克,五味子5克,麦冬10克,桂枝3克,白芍10克,牛七10克,独活9克,鸡血藤15克,桑寄生15克,炙甘草5克。

(2)寒湿偏胜:太子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5克,制附片6克,肉桂3克,丹参10克,鸡血藤15克,木瓜15克,白术15克,炙甘草5克,桑寄生15克。

(3)气血两虚:党参10克,北芭15克,白术10克,酸枣仁5克,丹参10克,远志5克,茯苓10克,何首乌12克,柏子仁6克,炙甘草5克,桑寄生15克等。

(4)风热偏胜而兼心悸:太子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5克,连翘10克,菊花10克,莲子芯6克,蚕砂7克,茯苓10克,甘草5克,桑枝15克等。

(5)痹证缓解期:关节已不肿痛,尚留低热者,可用茯苓10克,泽泻10克,青蒿8克,鳖甲15克,川地骨皮12克,白芍10克,生地12克,秦艽10克,甘草5克。

(二)西医治疗

(1)卧床休息:无明显心脏受累者需临床休息1个月。心脏受累,无心脏扩大者需2~3个月;心脏扩大伴心力衰竭者需6个月。

(2)饮食富于蛋白质、糖类及维生素C 等易消化饮食。充血性心力衰竭时适当限制水盐。

(3)控制病灶。

肌注青霉素80万至120万u/d。共2周。对青霉素过敏者,口服红霉素30mg/kg/d,分4次口服,共二周。

(4)抗风湿药物应用。

①以关节炎为主,无明显心脏炎者,可用水杨酸类药:阿斯匹林80~100mg/kg/d,分3~4次口服,约二周,病情稳定后,减至40~50mg/kg/d,疗程3个月,必要时延长。或用水杨酸钠100~150mg/kg/d,病情稳定后减至半量维持。饭后服或用肠溶片,减少用药反应。

②激素治疗:对活动性风湿病,尤其有明显活动心肌炎者,应早期、足量用激素。全心炎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者,用氢化可的松5~10mg/kg/d,分2~3次静滴。病情缓解后改为口服强的松1.5mg/kg/d。

(三)针灸治疗

可根据病变部位取穴。

肩部:肩髎、肩髃、■俞、风池。

时臂部: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腕部:外关、腕骨、阳池。

脊背部:人中、身柱、腕阳关、后溪。

髋部:环跳、居髎、风市、髀关。

股部;秩边、承扶、髀关、阳陵泉。

膝部:梁丘、膝眼、阳陵泉、足三里。

踝部:丘墟、太溪、昆仑、照海。

猜你喜欢

  • 头上针灸后多久可以洗头

    如果患者体质比较强壮,身体素质较好,抵抗力较强,没有糖尿病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此时不易发生感染。若针灸后几个小时后进行洗头,且洗淋浴,流水时间较短,尤其是男性患者,头发干得比较快,此时洗问题也不大。对于部分患者而言,若头发过长,且洗头时间

  • 扎针灸痛不痛

    针灸痛不痛?每个人的个人感受不一样,在针刺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的疼痛,特别是在进针,也就是用针灸针刺破人体的表皮,把针灸针刺入人体的穴位的过程中是有痛感的,但是这种疼痛通常比较轻微,会控制在人体能够接受的程度之内。当进针之后,通常会进

  • 拔罐时间多久为宜

    拔罐时罐的材质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陶制火罐,玻璃火罐外,流行的家用拔罐器使用也很方便。各种材质的罐负压力度有所不同,但是一般以每次拔罐10到15分钟为宜,因为每次拔罐的主要原理在于负压,而不在于时间。如果负压很大的情况下,拔罐时间过长或者直

  • 先拔罐还是先洗澡

    火罐和洗澡顺序要注意,可以洗完澡后拔罐,但是绝不能在拔罐之后立即洗澡。拔罐后皮肤处于一种脆弱的状态,这个时候洗澡很容易造成皮肤损伤发炎,拔罐后更不能洗冷水澡,因为此时皮肤处于毛孔张开的状态,容易使寒邪侵入而引发其他疾病。

  • 拔罐黑紫色说明什么

    一、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积寒二、紫色,并伴有黑斑,气血不畅通三、紫色,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风湿四、鲜红而艳,局部发热,阳症、热症、实症,热毒炽盛,体质阴虚火旺。你拔完罐的罐是什么颜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