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经方治重症 药量须适宜

经方治重症 药量须适宜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俗话说:“经方不传之秘在于量”,“古方之妙,全在药量”。在使用经方时,正确处理好方药剂量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系,是提升中医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危重疑难病症的辨治,应用经方时,药物的剂量一定要与病证相合,当重则重,否则,难以取得明显疗效。特别是对于峻药,更应当认证准确,胸有定见,放胆投用,才能起沉疴大证,当然,这个认证准确,胸有定见,是基于对《伤寒论》理法方药的透彻理解和掌握之上的。

近现代伤寒大家范中林和吴佩衡,皆是善用经方的临床实力派医家,他们都擅长应用大剂量的附子辨治危重病证,常常一次用量就多达上百克,甚至几百克,很多急危重症,往往因附子的用量奇大而药到病除,人称他们“范附子”、“吴附子”。民国时期中西医结合大家张锡纯,也是一位伤寒大家,以善用重量石膏而著称,他辨治阳明实热炽盛者,常常重用至200克以上,不少顽症因药量奇大而豁然痊愈,人称“张石膏”。同时代的另一位北京名医陆仲安常常以重用黄芪而著称,曾辨治肾炎水肿,黄芪用至300克,有“陆黄芪”之称。当代临床家李可老中医创制的有效名方“破格救心汤”,救治心系重证的主要特点就是重用附子。李老治疗重症,如救治心力衰竭、呼吸、循环衰竭等,为启动真阳,回阳救逆,附子用量常常在100克以上,挽救了不少急危重症及疑难病患者。

实际上,几千年来,中医发展核心问题之一就是量效关系。《伤寒论》经方药量按汉代度量衡测算是比较大的,汉代一斤约为现在的250克,一两约为现在的15.625克,附子大者1枚约30克,中者1枚约15克,半夏1升约为现在的130克,柴胡半斤约为现在的124克。常言道,经方药简效宏,实际上,效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药量较大。

我们应用经方,虽然不是按照原方药量,但也不能用量过小。应用经方,药量的大小要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还要结合病人的体质状况而定,因为存在个体差异,每一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需用多大量全凭辨证。如果该用重时而用得少,那么将会杯水车薪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从而延误病情,因为对急危重症,只有重剂才能起沉疴,挽狂澜于顷刻。该用轻量时反而滥用重量,会适得其反。

所以,笔者认为,应用经方的用药定量原则是:用药如用兵,药量必依证。参考经方法,结合个体定。也就是说用药剂量的厘定,一是要依据病证情况,按照《伤寒论》的理法来全面考量,除选准方剂外,药量的多少对疗效也是至关重要的。二是具体定量还要考虑个体差异,权衡患者体质是否能承受得住较大的剂量。总之,一切在于既要有疗效,又要避免副作用,做到药量轻重适宜。

病案举例:

宛某某,男,74岁。胸闷气喘、咳嗽、咳痰伴乏力3年,加重1月余,2009年10月29日初诊。

患者有慢支,肺气肿,肺心病心力衰竭病史。经常咳嗽、咳痰,动则胸闷气喘,每遇感冒、寒冷,或稍重活动时即加重。1月前因感冒发热未及时治疗而加重,诱发咳嗽、咳痰,继之胸闷心慌气喘并渐加重,夜间更甚,倚息不能平卧,去市某医院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炎,肺心病心力衰竭、心功能IV级,肺部感染。住院给予强心、利尿和抗感染等治疗10余天,由于长期使用各类抗生素,已造成多种抗生素耐药,因而疗效不明显。诊见:精神疲惫,乏力,痛苦病容,阵发性咳嗽,咳白黏痰,胸闷气喘,动辄尤甚,夜间加重,无寒热,无汗,无口苦、口干,腹稍胀满,纳差,寐差,双侧踝部轻度水肿。舌淡暗,舌体胖嫩,苔白腻滑,脉沉细数。证属少阴太阴合病挟饮。方拟麻黄细辛附子汤、四逆汤、小青龙汤三方合方化裁:炮附子30克(先煎1小时),干姜30克,麻黄15克,细辛15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5克,五味子15克,清半夏30克,茯苓30克,肉桂粉6克(冲服)。4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咳嗽、咳痰减轻,仍困倦乏力,胸闷气喘,倚息不能平卧。考虑扶阳力度过小,在上方基础上:将炮附子(先煎1小时)、干姜各加至45克,炙甘草加至30克,加山萸肉60克,继服4剂。

三诊:精神渐好,胸闷气喘减轻,踝部轻度水肿消失,继续扶阳祛寒,涤化水饮,上方又加减继服12剂,其间,炮附子最大量用至75克,干姜最大量用至60克,诸症基本消失,已能外出锻炼身体,停服汤剂,嘱以桂附地黄丸口服以巩固疗效。

按:此患者素体久病阳虚,又感寒发病,治不得法,阳虚日渐加重,终至表里俱虚寒,水饮内结上逆。阳衰是该案的病机关键,回阳固本之药必须量大才能获效。所以,应用经方治疗重证,既要辨准方证,紧抓病机,方证相应,又要重视方药剂量。

猜你喜欢

  • 京大戟和红大戟的区别?

    家里老人几乎都有风湿病,每年都会帮他们买不少可以减少风湿疼痛的药,吃的药丸,贴的膏药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药,每次去中药店选配药材时,中医们往往会加入一种叫红大戟或者京大戟的药草,这2种药材的主治功能相近,只是其配药量上面会有一定的差异,京大戟有

  • 红大戟的别名又叫什么?

    看中医药书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个词,红大戟;本是无异,却逐渐被这图文并茂的野草野花吸引,其中,有一种植物,红色茎,绿色的叶片,深绿的老叶上拖着浅绿的新芽,颜色过渡的倒是别致,它是红大戟,不仅外表红色,折断的茎里也是红褐色,又因为根部长得像红薯

  • 芫花根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芫花跟薰衣草花很相似,芫花的花开的比薰衣草的要稍大些,况且芫花不仅仅是好看而且芫花根还可以用作中药,很多人都不知道吧,都以为芫花只是用来欣赏的,好吧好吧,既然这样我就向大家答疑,说说芫花根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芫花根的功效,逐水,解毒,散结。

  • 甘遂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它在我的家乡常有,老叶鲜绿色,新野嫩绿色,层次交替、变化明显,俨然一件艺术品,亦或一副水彩画,它是甘遂,是我国的特有,虽说它的茎叶美丽,可入药的呢,却是其根部,常生于矮坡、沙地或田边路旁,因为可以入药,现在已经被人工种植,味苦、性寒,有毒,

  • 生松子仁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

    松子仁我们在市面上都能够买到,但是我们买到的松子仁都是经过加工炒制之后的熟的松子仁,一般松子仁刚摘下来的时候,是非常的难咬动的,大家知道松子仁是生长在哪里的吗,就是在松树的松塔里面的,生松子仁本身也是一种药材,那么到底生松子仁的功效和作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