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活血祛瘀实乃以通为补

活血祛瘀实乃以通为补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笔者每涉临床,对疑难病、慢性病常以活血化瘀获效。常赏识古人“以通为补”之法。中医治病强调扶正和祛邪,相辅相成,扶正即可祛邪,祛邪即可安正。许叔微《本事方》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指出在治疗上祛邪是主要方面。攻下派张子和更指出:“夫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而自尽,颇则传久而难已,更甚则暴死。”在临床上也确有很多病例,无任何特别症状而猝死,原因多是瘀血内蓄机体,突然阻塞经隧所致。而“传久而难已”者则多为慢性病,“久病则多瘀”,活血化瘀,以通为补是治疗慢性病的有效方法。

《内经》云:“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其言不但为针刺治疗久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也适用于药物治疗。应用活血化瘀正是通其经隧,畅其血脉从而达到拔刺、雪污、解结之目的而使机体康复。

汉时仲景著《伤寒论》太阳篇有治其人如狂,小腹急结,小便自利等症而创桃仁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金匮要略》有治“内有干血”之大黄 虫丸,治肠痈之大黄牡丹汤,妇人产后篇、杂病篇有治疗“产后腹痛”的下瘀血汤,“经水不利”之抵当汤,“腹中气血刺痛”之红兰花酒,以及“水与血结于血室”的大黄甘遂汤等等,均有“推陈致新”的作用,均在强调“以通为补”。取药多以大黄为主,以攻逐瘀血为目的。

唐容川著《血证论》对瘀血致病多有阐述,强调瘀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断新血之化机,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瘀血者,既与好血不相合,又与好血不相能。人体经脉之中,若有瘀血阻滞,新血何能安行无恙,瘀血不去则新血断无生理。故知瘀血之危害,为医者必以活血化瘀以推陈出新。

王肯堂在其《证治准绳》中记述:“吾乡有善医者,每治失血蓄妄,必先以快药下之,或问失血复下,虚何以当?则曰: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蓄,利瘀,则以妄为常,遏以御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虚之有?”实乃明言也。

瘀血为患,又可变生多种疾病,所以瘀血实为血毒。纵观古今,活血祛瘀实乃下中有补,即“以通为补”也。 

猜你喜欢

  • 萎缩性胃炎在临床频发,中医这样调理

    今天跟大家再聊一聊这个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个我在临床上是经常见到的啊,这个疾病啊,它的病因和病机啊,用中医来说呢,可能会更好一些,目前西医在这方面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啊,有一些黏膜保护剂,还有一些微量元素啊,对治疗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也不是效果

  • 上热下寒还是寒热错杂?中医帮你辨证调理!

    首先说一下这个寒热错杂症啊,这是中医一个症型名词,这个大家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身上既有寒症,又有热症,有哪几种情形呢?其实在临床我们常见的类型,一种就是湿热证,这个湿热证呢,我们说中医体内有湿热之邪,患者就问,我湿热为什么我还怕冷,这个就是取

  • 脾虚这四大症型

    脾虚呢,大家在临床都比较熟悉了,患者去看病的时候,大夫都会说脾虚,脾虚包括气血不足,包括脾气虚,包括胃阴虚,包括脾气虚是不是夹有湿盛,这个呢,在临床上大家要多了解一些,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脾虚就补脾,就补气血,平常日吃点黄芪,是不是气血就会

  • 肝郁脾虚这七大症状表现,看看你中招了没?

    这个患者呢,是一个42岁的男性,他来找我的时候主要表现就是这个,怕冷,乏力,腹部胸部一个胀闷,还有呢就是平时工作的时候容易生气,心烦,晚上睡觉呢也是特别容易做噩梦。我看了一下他的脉象呢,是弦滑脉,苔是白腻,有齿痕。从上面这些表现呢,中医就给

  • 常见五大类型结肠炎,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它分三种吧,一种是溃疡性结肠炎,一种是克罗恩病,还有一种呢,肠镜经常打出这样的报告的,慢性结肠炎,结肠炎症改变,结肠表面不光滑啦,有充血,水肿啊,甚至有一点点渗血了,重的呢可能会有糜烂,这个就是结肠炎在肠镜下的表现。对于患者来讲呢,一般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