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经行吐衄

经行吐衄

【概述】

每逢经期或经行前后发生周期性吐血或衄血者,称为“经行吐衄”,又称“倒经”,以青春期少女多见,亦可见于育龄期妇女。本病中医治疗预后较好。

本病属中医经行诸证范畴,相当于西医的“代偿性月经”。

【病因病理】

本病主要机理多为血热而冲脉之气上逆,迫血妄行所致。

1.肝经郁火 素郁多怒,久而化火,迫血妄行。

2.肺肾阴虚 平素肺肾阴虚,又过食辛燥药食,灼津伤络,经行冲气上逆,迫血妄行,以致经行吐衄。

【诊断要点】

1.根据吐衄与月经周期有关,常发生在经前或经期,经后吐衄自止。

2.经行吐衄也可伴发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3.需与支气管扩张、肺部结核、肺部肿瘤和鼻部疾病相鉴别。

【辩证分型】

1.肝经郁火 经前或经期吐血或衄血,量多色鲜红。经行量多,烦躁易怒,头昏且胀,口苦胁胀。苔黄,舌红,脉弦数。

2.肺肾阴虚 经行吐衄,量少,色红。经行量少,常感头晕耳鸣,手足心热,颧红潮热,干咳咽燥。

舌红或绛,苔花剥或无苔,脉细数。

【分型治疗】

1.肝经郁火治法:清肝泻火,调经止衄。

方药:清肝引经汤加减。

当归9克 生白芍15克 生地12克 丹皮10克 生山栀 10克 黄芩 10克 川??子 10克茜草12克 川牛膝9克 生甘草3克 旱莲草12克加减:肝火旺盛,急燥易怒者,加龙胆草10克、郁金9克、麦冬12克;便秘者,加生大黄3克(后下)。

2.肺肾阴虚治法:滋肾润肺,调经止衄。

方药:顺经汤加减。

当归10克 生地15克 丹皮9克 大白芍15克 沙参10克 茯苓9克 荆芥炭6克 川牛膝9克 藕节炭10克 芡实12克 白薇10克加减:出血量多者,加百草霜30克、茜草炭12克、三七末3克(吞服);肾阴虚相火上亢,见目赤口干,头痛耳呜者,加知柏地黄丸9克(分吞)。

【中成药】

1.知柏地黄丸 每日2次,每次6克,吞服。用于阴虚火旺衄血者。

2.大补阴丸 每日2次,每次5克,吞服。用于阴虚络伤吐衄者。

3.龙胆泻肝丸 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肝经郁火者。

4.云南白药胶囊 出血多时每隔2小时服1次,每次2克。血减后4~6小时服1次,再服3~4次,以防止再出血。

【简便方】

1.鲜芦根30克、鲜茅根15克,水煎服。用于阴虚伤津吐衄者。

2.鼻衄量多时令病人仰卧,头低位,额部用冷毛巾敷。同时用手拇指按压迎香穴。

3.鼻衄量多时也可用药棉浸京墨塞于鼻孔。同时令病人仰头坐位,冷敷额部。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有衄血史者平时饮食宜清淡,不可嗜服辛辣煎烤食物,以免伤阴津,引血妄行。

2.保持心情舒畅,尤其经前或经期更须稳定情绪防止经血上道而致衄血。经前可酌服逍遥丸、越鞠丸等以疏泄肝气,调畅情志。阴虚火旺者经前7天预服知柏地黄九,亦可预防吐衄。

3.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应同时治疗该病。

猜你喜欢

  • 脾虚湿寒有齿痕舌怎么调理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个古方,用来解决脾虚脾湿、脾寒、脾积以及肝郁克脾等等的问题。这个古方其实就是实皮散,它是由槟榔、茯苓、白术等等组成的,可以健脾利水,解决脾虚脾湿的问题。其中呢,槟榔破积,降气行滞,作用于胃和大肠经,并且有降气行水的作用。茯

  • 痰湿体质应该怎样调理身体

    那么痰湿体质的人身体有什么特征呢?第一:腹部松软,赘肉比较明显。第二:舌苔厚,容易口干口苦。第三:皮肤出油比较多,容易出汗。第四:倦怠多思,少言懒动。大家发现有上述这些典型的特征以后,或许暗示你也存在着水湿之气比较重的问题,建议要及时调理。

  • 通气散的功效与作用

    肝气郁结在临床上常见有四类症状。第一,平常的唉声叹气,情绪波动比较大。第二,胸闷,胸胁胀痛,女性同志呢是乳房胀痛。第三,入睡比较困难,并且容易醒,梦多,头胀头疼。第四,嗓子里面总感觉到有异物,四肢沉重,乏力等等。出现了以上四种症状该怎么办呢

  • 木香顺气丸的功效与作用

    这个木香顺气丸,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行气化湿,还有健脾和胃这样一个作用。我们都知道脾胃属于三焦当中的中焦,起到一个让浊物下行让清气畅行的作用。但是当湿邪阻滞脾胃以后,中焦交通的功能就被破坏,从而导致浊气不能下行,而有时候反而往上走,就会产生一系

  • 八珍汤的功效与作用

    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白芍药,熟地黄,川芎所组成。其中当归能够补血养血,活血通经。川芎呢,是行气养血的一把好手,还有血家之气药的美称,并且它还能够止痛,比如说痛经和常见的一些头痛。白芍呢,它既能柔肝养血,又能平肝止痛,还能收敛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