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自拟芪蛭汤治疗糖尿病肾病

自拟芪蛭汤治疗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造成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随着糖尿病的发病逐年增多,糖尿病肾病的发病亦逐年增多,国内资料报道其发病率高达47.66%[1]。如何保护肾功能,减少尿蛋白,使之减少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成为其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院自2000年以来选择2型糖尿病临床期糖尿病肾病31例,采用自拟芪蛭汤治疗。2型糖尿病诊断按照1997年ADA/WHO标准。参照Mogensen糖尿病肾病分型标准,Ⅲ期17例,Ⅳ期14例。尿蛋白4.2±2.1g/d,血尿素氮15.4±6.2mmol/L,血肌酐251±110μmol/L,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蛋白尿及肾功损害。空腹血糖6.8~14.2mmol/L。口服降糖药物治疗8人,胰岛素治疗23人。

中医辨证上述病例均属脾肾两虚兼血瘀,证见不欲饮食,脘胀,腰酸膝软,尿频,头晕眼花,神疲乏力,下肢浮肿,舌质淡或淡胖或见瘀点,苔白,脉沉弱。

对患者采取低盐、糖尿病饮食,伴肾功不全者予优质低蛋白饮食。予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使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血压高者给于降压治疗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同时配以中药汤剂:黄芪50g,水蛭10g,山药15g,山萸肉15g,杜仲15g,茯苓15g,苍术15g,丹参25g,桃仁15g,红花15g,川芎15g,益母草20g。伴形寒肢冷者加附子10g,补骨脂10g,兼燥热者加生石膏30g,知母10g,大便干燥者加大黄10g,水肿重者加车前子20g,泽泻15g,失眠者加远志15g,夜交藤30g,尿中红细胞多者加白茅根20g,小蓟15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服药后两周及四周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血尿素氮、血肌酐定量各2次,4周为1疗程。经4周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尿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14例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尿素氮、血肌酐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各项血生化指标均较治疗前有好转。

尿病肾病属中医学“消渴”、“水肿”的范畴,如《圣济总录》指出:“消渴病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虚衰,气化失常,开阖不利,能为水肿。”其发病机理为消渴日久,伤阴耗气,五脏之伤,穷必及脾肾,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肾气虚衰,不能蒸化水液,水液潴溜,故形成水肿。然久病必瘀,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常处于高凝、高粘状态。因此,现代有人认为,血瘀阻络是糖尿病肾病的一个特点,其中医病机是脾肾虚兼血瘀[2]。中医以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治疗,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药具有促进肾动脉灌流量的增加,改善微循环,改善高凝状态,减轻胰岛素抵抗,减少炎症因子及生长因子的分泌作用[3]。采用健脾补肾活血化瘀为主的芪蛭汤治疗结果表明,方中苍术、茯苓、山药、健脾补气;山萸肉、杜仲、山药补肾益精;丹参、桃仁、红花、益母草活血化瘀。大量黄芪补气,使气旺血行,祛瘀不伤正;水蛭破血逐瘀;川芎活血行气,为血中之气药,善行血中之气,通行十二经。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具有利尿作用,并能促进蛋白消失。水蛭能扩张毛细血管,解除小动脉痉挛,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黄芪、水蛭合用具有通过保护红细胞变形能力,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肾脏疾病患者血液流变的异常,延缓肾功能衰竭的发展作用[4]。因此治疗糖尿病肾病应在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下,加入活血化瘀药可达到预期效果

猜你喜欢

  • 久病重病当辨奇经

    秦淑芳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奇经八脉学说自古迄今,一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论著虽代有疏发,但多散在而不详,一些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把奇经理论归属为十二经或脏腑理论的从属部分而存在,把它在理、法、方

  • 四磨汤治胃脘痛

    王金亮 山西平遥中医院四磨汤出自宋代严用和之《剂生方》,方精药专,由人参、槟榔、沉香、乌药四药组成,具有破滞降逆,补气扶正之功,主治正气不虚,肝气横逆,上犯肺胃所致之气逆喘息,胸膈不适,烦闷不食之证。观当今之世人,多精神压力大,或见情绪失调

  • 扶阳复阴治虚痞

    潘树和 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伤寒论》曰:“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痞即闭塞不通,心下(胃脘部)有堵塞不适之感。《景岳全书·痞满》:“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所以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

  • 贮存好 防霉变——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7)

    庞国明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膏方要长期服用,膏方的包装储存直接影响膏方的疗效。如果膏方贮存不当,服膏时就会存在安全隐患问题。为了使膏方在服用期间保质而充分发挥药力以达到调补的目的,膏方的存放方法至关重要。在膏方制作后,首先让其充分冷却,才可加

  • “邪不可干”亦须避之有时

    刘刚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1年10月21日《中国中医药报》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文,笔者认为,从养生学角度,强调扶正气的重要性是可以的,但是从《内经》原意来看,“正气存内”仅是“邪不可干”的基础之一。我们应当以《内经》天人合一的思想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