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安徽为中医“把脉”

安徽为中医“把脉”

中新社合肥九月十九日电 题:安徽为中医“把脉”促传承

中新社记者 吴兰

中医被称为中国的国粹之一,然而在近些年,中医的发展备受关注。中医药资源大省、素有“南新安、北华佗”的安徽,中医发展的承袭如何?中医发展的现状如何?中医发展又面临哪些机遇?

中医面临的尴尬

曹恩泽,出生中医世家,作为安徽唯一一位出过“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自传丛书的在世老中医,安徽中医院著名中医肾内科专家。

提及新安医学——安徽中医药事业中最辉煌灿烂的部分。曹恩泽说,他和岭南医学、少林医派等中医学派一样,在中国中医药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以地区命名之中医学派中,新安医学堪称“首富”。被誉为“明代四大医家”之一的汪机,被列为“清朝四大医家”之一吴谦均是新安医家。

世代都是徽州地区老中医的胡国俊,提及现在中医发展中的弊端,和曹恩泽一样表示很惋惜。他说,现在有些中医没有拍片、化验等西医手段的辅助似乎都开不出药方了。中医的把脉、听声、针灸、推拿、拔火罐等都传统疗法被摒弃。古人说“上工治未病”,现在却连能对症看病的“下工”也越来越少了。

如今,中医在渐渐变成古董。“传承方式过于单一和古板,而中医原著在多数现代人的眼里更是晦涩难懂。中医中最基础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都已经很少有中医学专业的同学有耐心攻读,更别提新安医家的著作了。”一位中医学校的老师感慨。

在采访中,老中医们惋惜地表示,“许多在当时非常盛行的医术都失传了!”。曹恩泽解释说,如“医圣”华佗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麻沸散”,如今已经彻底失传;以研究眼疾著称的明代新安医家程玠(歙县人),其独特的“程氏眼科经验”也后继乏人。

此外,记者在很多大型药店内看到,药店四分之三甚至以上的空间是各种西医货架。药店工作人员也表示,中药的销量远远无法和西药相比。

“中药吃起来实在太麻烦。又要煎又要熬的,还要注意火候和用量,现代人连看病都要抽时间,煎汤熬药只能是退休的老头老太太才会做的事情。”这是此间很多市民放弃选择中医药的原因。

力推中医的发展

“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清代著名诗人刘开作诗盛赞安徽亳州当时农人种药如种桑麻的热情,中国“药都”之首亳州历史上中药材发展的盛况。

那么在安徽中医药资源的如此丰富的优势基础上,如何“把脉”中医,大力推动中医药的发展?

安徽省卫生厅厅长高开焰介绍说,在本月的安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研究部署安徽中医药发展大计,安徽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制定《安徽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专项规划》,从政策上推动中医药的发展。

与此同时,安徽省中医院则在力求全面发展中医事业的同时,开设特色的中医“国医堂”、“名医堂”;作为国内唯一一所三甲针灸医院,每年都接待和派出很多中医人士做学术交流,向外求发展等。

此外,根据安徽省“十一五”中医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安徽省将继续实施中医“三名”战略,加强“江淮名中医”的培养,推进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鼓励中医院开展各项延伸服务等。

据悉,过去五年,安徽省共投入中医药专项资金两亿多元,改善中医医院的诊疗条件。该省除了有三十七所二级以上规模的中医院外,还实现了县县都有一所中医院的目标。

猜你喜欢

  • 中暑发病骤急,抢救应及时

    中暑是一种常见的夏季急性疾病,其特点是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甚至突然昏倒。长期在高温下工作也会有类似的症状。中暑严重,体温大多在39℃以上,患者面色苍白,有昏厥等症状。如果发现中暑患者,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解开衣扣,让患者喝一点

  • 药膳调理失眠

    莲子百合瘦肉汤。功效:益气调中,补虚损,交心肾,安神,益智,清心。适应症:神经衰弱、心悸失眠、病后体弱等。莲子性甘、涩、平、入心、脾、肾经,能养心、益肾、补脾、涩肠;百合性甘、微苦、平、入心、肺经,具有润肺止咳、养阴清热、清心安神、益气调中

  • 中医治疗痔疮

    痔疮是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又名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任何年纪都可发病,但随着年纪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在我们国家,痔是最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素有“十男九痔”、“

  • 滋阴益肾,利湿清热,益气化瘀

    组成:生地15克,山茱萸10克,旱莲12克,粉丹皮9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猪苓15克,怀牛膝12克,桑寄生15克,白茅根30克,生益母草30克,黄芪30克,小叶石韦12克。功效:滋阴益肾,利湿清热,益气化瘀。主治:肾阴虚、水热互结、瘀

  • 支气管哮喘患者最应注意的问题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中国成人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0%,儿童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2%。近年来,它仍在逐渐增加。目前,许多患者对这种疾病了解不多。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二设立为世界哮喘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