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洞穴养生

洞穴养生

洞穴养生是指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天然洞穴或人工洞穴,作为摄生防病和康复治疗的方法。以前人类,习居洞穴以避寒暑,躲猛兽,图生存,繁子孙,历尽沧桑。随着社会的进步,天然洞穴虽不再是常住的居处,但它的特殊环境,对人类防病治病、益寿延年、促进身心健康的意义,一直未被忘却。据文献记载,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发现居住洞穴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养护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时一些炼丹道士和养生家,常居住洞穴烧丹炼汞、铸剑、导引练功,以享天年。秦代名医扁鹊,曾“隐居岩岳,静心敛神。精修医道”。人们称他为神医。隋唐医家孙思邈,曾攀登山岩,遍尝药草,捣炼药石,隐洞独修,从事医药的研究,后人尊之为药王。其后,他又久居洞穴(即后世称之药王山真人洞)。并以此洞穴为人治病、养神、练体,研究医药文献,探求长寿之道,著书立说。写下了《千金翼方》、《千金要方》、《摄养枕中方》、《存神炼气铭》等著述。总结出自汉至唐的医学成就。到了北魏,由于宣武帝及其家人患“斑烂皮肤病”,长期不愈。为求皮肤病治愈,乃凿石为洞,居穴治疗。由此,以洞穴疗疾者日众,求奇穴异洞养生者蔚然成风,凿石造洞达2000余个。举世闻名之龙门石窟即成于此时。若无天然洞穴,古人则采用人工造土室的办法来代替。如“魏王召置土室中闭试之……颜色悦泽,气力自若,精神盈足,智慧通彻”。迄至清代,洞穴养生治病,有了进一步发展。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引葛洪《抱朴子》说:“上党赵瞿病癞历年,垂死,其家弃之。医置山穴中,配以松脂等药物治疗。瞿服百余日,其疮都愈,颜色都悦,肌肤玉泽”。

洞穴养生法深受人们的重视,尤其是环境好的洞窟,更易促进疾病的康复。明·李诩《戒庵老人漫记·游月岩记》载:“岩形如园廪,中可容斛,东西两门通道,当洞之中而虚其顶,自东望之,如月之上弦;自西望之,如月之下弦。徒倚四顾,奇石森列,满壁而是,眉睫之间,变幻纷沓。当此之时,不知胸中有何物,亦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事。一日游此处,以故目若为之明,耳若为之聪,心若为之爽”。描述了洞穴疗法对人精神、心理的良好影响。近年来,调穴疗法的康复价值,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和应用。郭子光等同志已将岩洞疗法列入《中医康复学》,杭州附近的瑶林山洞,已设立了疗养病床。实践证明,洞穴疗法对多种伤情疾病,具有治疗康复和养生防病的作用。

洞穴疗法之所以有治疗作用,主要是环境良好,使人精神宁静、情绪安定、心志怡悦,对精神损伤患者尤为适宜。洞中多为恒温,冬暖夏凉,寒暑变化较小,有利于正气虚衰,适应能力差的患者康复;而且洞中尘埃和微生物少,空气清鲜,对隔离治疗是比较理想的环境。如此洞穴,不能不说是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好地方。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文/单健民

猜你喜欢

  • 膀胱咳验案一则

    冯某,女,43岁,2010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主诉平素怕冷,遇寒则咳,咳则遗尿,已达五六年之久,秋冬季节加重。数年来,屡次求医,中、西药物服用颇多,然疗效欠佳,因友人介绍,故来就诊。刻诊见舌淡胖,苔白微腻,脉沉迟无力,右尺尤甚。脉症合参

  • 小儿心力衰竭诊疗技术

    充血性心力衰竭或称心功能不全,由于心脏泵功能减退,致静脉瘀血,动脉血液灌注不足,心脏不能充分排出足够的血量满足机体代谢和发育的需要而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为心肌病变或结构异常使心脏负荷加重而引起,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导致死亡。小儿各年龄期均可发

  • 明辨虚实治寒热

    魏文浩 魏斋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中医医院“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载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寒之而热者”,指用苦寒泄热法治热证,病不愈反见热者,是指肾阴(真阴)不足之虚热,而非有余之实热;“取之阴”即治宜滋其肾阴(肾之真水

  • 血府逐瘀汤治夜间烦热

    杜昕 河北省中医院 袁红霞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黄文政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50年,尤擅长内科杂病。今总结其治疗一夜间烦热案如下。患者于某,年逾花甲。夜间烦热,不能成寐2月余。因丈夫新丧,昼夜悲闷,心

  • 瞑眩与自愈

    张英栋 山西省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瞑眩,语出《尚书·说命》,曰“药不瞑眩,厥疾弗瘳”。瞑眩反应即疾病貌似加重的好转反应。瞑眩是一种疾病治疗或者自愈过程中的动象。动者属阳,相对于静止不动、处于相持状态的人体疾病状态来说,这是由阴转阳的佳兆。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