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悲哀

悲哀

悲不仅是形声字,而且还是会意字。要想知道悲,也就是“非心”的确切含义,就先得说说“非”。

非在金文作“兆”,像相背展开的双翅。双翅相背,表示违背。《说文》中说:“非,违也。从飞下翅,取其相背也。”本义是违背、不合。比如《道德经》首篇:“道可道,非恒道。”意思就是,能说出来的道,就违背了永恒的道,也就不是道了。其他的词汇还有非礼、非法等等,都是违背的意思。古人以顺应自然为是,违背自然为非。后来的非也就有了不、不是、不对、错误的意思。

悲的第一层意思,就是遭受违背心愿的事情以后。人的心理感受,也就是违心、不顺心的感觉。人常说事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谋划的失败,情感的挫折,所愿不得,所欲不遂,往往让人产生悲的情绪。

非到了一定程度,也就是相互违背、背道而驰到了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分离。

因此悲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分离时人的心理、情绪。古人以聚合为喜为欢,以离别为悲为哀。所以有“人有悲欢禽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中药有百合、合欢,可以治疗悲苦的情绪。佛日人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其中的爱非的最终结果就是分裂、断绝。悲到了极点就是心碎,也就是撕心裂肺,肝肠寸断。忧愁使人气结,而悲伤则使人气断。人生大悲莫过于生离死别。在与恋人、爱人分手时,会产生悲凉的情绪。“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看到亲人去世的时候,会产生悲伤的情绪。“兔死狐悲,物伤其 类”,“断肠人在天涯”等等,说的也是类似的感觉。后来悲被演绎成了怜悯、慈爱。如“悲天悯人”,“出家人慈悲为怀”,“大悲咒”等等。

哀与爱同音,有时通用。《释名·释言语》:“哀,爱也,爱乃思 念之也。”《管子。侈靡》:“国虽弱,令必敬以哀。”郭沫若等集校引李哲明日:“哀读为爱,古字通。”《吕氏春秋.慎大览.报更》:“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士其难知,唯博之为可。”高诱注:“哀.爱也。”哀与爱的区别在于,哀有欲爱而不能,欲爱而不得的意思.由此派生出了怜惜、怜悯、悲伤、遗憾、不快的意思。也就是佛门七苦中“求不得”的感觉。杜牧《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届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其中的哀就不乏为之遗憾、觉得可惜的意思。

哀和愁都是无奈、无能为力的心态,不同的是,愁是还在较劲,而哀是放弃、示弱、可怜的心态。哀声叹气就是这种表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

悲和哀都有伤痛的意思,悲是心情、心意因违逆、分离、决裂而痛苦。而哀是因为心愿不能实现而痛苦。一实一虚,感觉不同。悲有肃杀、割裂的意思,所以在五行之中归类于金,应秋气.属肺志,以哭泣能缓解,以宣散清降肺气能治愈。而哀是虚证.心气足则能爱,心气虚则只能示哀,看见什么都可怜、遗憾、伤感,日子久了则为疚。治疗需要静养心神、补足心气。《金匮要略》:“妇人脏燥,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素问.上古天真篇》描述了人的理想生活:“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人们高下不相慕,不攀比,不竞争,人的欲望就少一些.所欲不遂的几率就少。如此生活,悲哀又从何而来呢?

《灵枢·口问》:“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如果我们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内心总是生活在动荡、风雨飘摇之中,哪里会有气定神闲、心安理得的时候呢?

猜你喜欢

  • 顽固性口腔溃疡是实火还是虚火?中医教你如何分辨

    这是一位中年的男性患者,困扰他的问题是顽固性的口腔溃疡很多年了,也应用了很多药物治疗,效果都不是很好,反反覆覆,平时,口腔里面经常会多处溃疡同时发作,剧烈的疼痛影响到了他的生活,而且最主要。对他进食,也造成了很大的一个影响,其他的,没有什么

  • 怕冷又爱发脾气,一拍身体就打嗝

    这位患者,是一位老年女性,她来找到我的时候,她直接跟我讲说杨老师,我患有的是这种临床的疑难杂症,疑难怪病。她说我的临床表现,就是你看现在天气,已经开始炎热起来了,但是,我感觉全身特别的怕冷,尤其是腹部,腰背部怕冷的特别严重,像这个天,我都得

  • 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怎么治疗

    前一段时间接诊的一位溃疡性结肠炎的男性患者,他来找到我的时候,刚好是这种溃疡性结肠炎,病情比较严重的一个时期,表现为腹部的疼痛。腹痛之后就着急去厕所解大便,大便质地溏薄、质地粘腻,总感觉有一种排不净的感觉,排完之后,还想去厕所,我们中医概括

  • hpv成功转阴不治自愈

    这位是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她来找到我的时候,拿着报告单,我看她是hpv 16这种高危型的人乳头瘤状病毒感染,再有,她还同时伴有这种乙肝的小三阳,也就是乙型肝炎病毒的一个感染。那么他表现出来的症状,有的时候就是感觉食欲不振,斜肋部隐隐作痛,但不

  • 嗓子发干发痒、咳嗽不止是什么原因

    首页 中医古籍 中医书籍 中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