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羊水过多

羊水过多

在妊娠任何时期若羊水量超过2000ml称为羊水过多;;多数孕妇羊水量增多较慢,在较长时期内形成,称慢件羊水过多;少数孕妇在数小时内羊水急剧增加,称为急件羊水过多。羊水过多的发生率为(5%~l%),,妊娠合并糖尿病者,其发生率可达20%,羊水过多时羊水的外观、性状正常无异样。羊水过多多见于胎儿畸形、双胎、糖尿病、母儿血型不合等患者。

本病中医称之为“胎水肿满”。认为本病多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气不化,蓄于胞中所致;或肾阳虚,不能温脾。以致膀胱气化不利,水道不通,水湿停聚而诱发本病。

病因 尚未完全清楚。(一)特发性,原因不明,约占30~40%;(二)胎儿畸形,约占25%,其中中枢神经管畸形和上消化道畸形最常见;(三)多胎妊娠者,羊水过多较单胎妊娠多10倍;(四)母儿血型不合,绒毛水肿,影响母胎液体交换;(五)糖尿病孕妇,胎儿血糖过多引起多尿。

临床表现 慢性羊水过多,发病缓慢,孕妇比较适应,症状较轻。但子宫高度膨胀时,亦有压迫症状。急性羊水过多患者,常产生严重的压迫症状。主要症状:(一)腹部胀痛、消化不良;(二)膈肌上升、心脏移位,影响心肺功能,出现呼吸急促、心悸、脉速,不能平卧;(三)因腹腔压力高、静脉回流受阻,出现外阴及下肢水肿、静脉曲张。因子宫张力过高,容易发生早产,合并妊高征多。胎膜破裂时,大量羊水迅速流出,子宫骤然缩小,易引起胎盘早剥。脐带可能随羊水冲出而致脐带脱垂。产后因宫缩乏力而致产后大出血。腹部检查:腹壁紧张,皮肤发亮,腹部膨大显著大于妊娠月份,宫底高度及腹围大于正常妊娠。触诊有液体震动感,胎位异常,多扪不清,胎心遥远或听不清,胎头浮沉感明显。

诊断 (一)病史症状体征如上述;(二)B超检查羊水暗区平均浓度>7cm,可发现畸形或多胎;(三)X线检查(腹部平片,羊膜腔造影,胎儿造影);(四)羊水AFP检查,NTD及上消化道闭锁、多囊肾等畸形时,AFP异常增高。

治疗 轻者一般采取保守治疗,严重者多采用放水疗法,但危险性较高。中医治疗则对因治疗,效果较好,而且对胎儿无影响。

[临床疗效]采用纯中药治疗本病96例(均经妇产检查及X线摄片确诊的患者),其中53例为急性羊水过多,且伴有严重临床症状;慢性者有43例。经过治疗后,急性羊水过多53例,治愈50例;慢性羊水过多43例,均治愈。其疗程最短服5剂,平均服18剂。

猜你喜欢

  • 中医治疗痔疮

    痔疮是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又名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任何年纪都可发病,但随着年纪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在我们国家,痔是最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素有“十男九痔”、“

  • 滋阴益肾,利湿清热,益气化瘀

    组成:生地15克,山茱萸10克,旱莲12克,粉丹皮9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猪苓15克,怀牛膝12克,桑寄生15克,白茅根30克,生益母草30克,黄芪30克,小叶石韦12克。功效:滋阴益肾,利湿清热,益气化瘀。主治:肾阴虚、水热互结、瘀

  • 支气管哮喘患者最应注意的问题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中国成人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0%,儿童哮喘的发病率约为12%。近年来,它仍在逐渐增加。目前,许多患者对这种疾病了解不多。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二设立为世界哮喘日,

  • 痛经药膳方

    有些女孩从月经开始就有痛经问题,轻度下腹痛,经过后,逐渐缓解;严重腹痛难以忍受,面色苍白,身体瘦,声音低,甚至伴有昏厥等症状。这种情况属于原发性痛经,在未婚妇女中更为常见,大多数在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开始发病,腹痛主要位于下腹中部,喜欢热,

  • 胆道蛔虫症需要与上腹部其他急腹症相鉴别

    胆道蛔虫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以30岁以下的青少年较多。胆道蛔虫需要与上腹部其他急腹症进行鉴别,如胃痉挛、急性胃炎、胰腺炎、胆石症、胆道蛔虫和胆石症并存,有时很难识别。因此,当诊断不明确时,西医镇痛解痉,掩盖症状,延误诊断;中药因煎药费时,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