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大黄炮制不同效不同

大黄炮制不同效不同

大黄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中药。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主要有通便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之功效。不过,大黄生品与炮制品在功效上存在较明显差异,临床应用也各有其主要适应症。以下介绍几种常用大黄炮制品的临床应用特点。

生大黄 其性苦寒、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主含蒽醌苷),攻积导滞,泻火解毒力强。主要用于实热便秘,高热谵语,发狂,吐血,湿热黄疸,跌打瘀肿,血瘀经闭,热毒肠痈,瘀血腹痛,痈肿疔毒以及外治烧烫伤等证。其代表方药有:用于峻下热结的“大、小承气汤”;行气逐水的“舟车丸”;泻火解毒的“泻心汤”等;治热毒肠痈的“大黄牡丹皮汤”;治疗疮痈肿毒、烧伤或烫伤的“金黄散”等等。

熟大黄 蒸熟后大黄酸显著减少,番泻苷仅余微量,其泻下力十分缓和。能减轻伤胃气、伤阴血、腹痛等副作用,但其活血作用较强,常用于瘀血诸证效佳。如跌打损伤、闪挫伤,瘀血停滞,可与当归,木香、红花等行气活血药同用,方如“正骨紫金丹”。

酒制大黄 酒大黄泻下作用趋弱,能缓和寒下,同时使药力上行而起泻心火、肝火作用。临床上一般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等。酒大黄有升提之性,能引药上行,善清上焦实热,对于热病时疫,头痛壮热,常与黄芩、黄连、栀子等同用,以增强清上焦湿热作用,方如“三黄栀子豉汤”;酒制大黄也善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头痛等,如火邪上炎所致的头痛、目赤、牙痛等,方用“当归龙荟丸”;酒大黄还能减轻腹痛之副作用,增强活血祛瘀之功,代表方有治疗蓄血证之“抵当汤”,用于瘀血内停、月经停闭的“大黄zhé虫丸”等。

大黄炭 炒炭后,泻下作用极微,主要具有凉血化瘀、止血功效。可用于大肠积滞的大便下血,以及热血伤络、血不循经之各种出血症。代表方有“十灰散”。对于大肠有积滞的痢疾以及便血证,可与金银花、黄芩等合用,方如“双炭饮”。此外还有用于凉血止痛的“犀角地黄丸”等。

醋大黄 大黄醋炒后,可除去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但消积化瘀力增强。主要有清热化湿、消积散痞作用。与枳实、白术、神曲等合用,可用于治疗湿热内阻、脘腹痞满、下痢、泄泻;与三棱、红花,水蛭等配伍,能治妇女癥瘕癖积、痛经闭经,产后血瘀腹痛、产后胎衣不下等,方如“化癥回生丹”。此外,醋大黄清热利胆、活血通腑,且能引药入肝,也用于治肝胆郁滞证及肝硬化、肝炎、肝癌、肝胆结石等。(蒲昭和)

猜你喜欢

  • 治百病皆以固护胃气为要

    牛群 甘肃省庄浪县杨河乡卫生院 孙芳芳 甘肃省庄浪县赵墩乡卫生院胃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仓、气血之海,与脾合称为“后天之本”。胃之受纳腐熟功能正常,表现为食欲如常,舌苔淡白,面色荣润,脉象不浮不沉、从容和缓、节律一致

  • 眩晕案——阎艳丽运用经方治验(1)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编者按:阎艳丽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河北省第二批中医药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出身中医世家,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40余年,临床善以经方化裁治疗百病,其学生总结其运用经方治验五则,本版今起陆续介绍。陈某某,女,成年

  • 高热危象中医诊疗技术

    各种原因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中医学认为,凡六淫邪毒、疫疠之气入侵肌腠,正邪相争,或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而致人体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表现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体温升高在39℃以上者,称为高热。临床可分为外感高热与内伤高热,以外感高

  • 活用经方治脑囊虫病

    苗小玲 河南中医学院经方研究所脑囊虫病是由寄生虫(猪绦虫为主)所传染的一种顽固性脑组织及大脑中枢严重损伤的颅脑内疾病,病人痛苦大,后遗症多。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及混合型。河南中医学院王付教授多年临床用纯中药治疗本病,取

  • 甘补脾胃当首分阴阳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喻嘉言云:“脾胃者土也,土虽喜燥,然太燥则草木枯槁,土虽喜润,然太湿则草木湿烂,以补滋润之剂,使燥湿相宜,随证加减耳。”补脾胃者,当使燥湿相宜,医者选方用药,当以甘味为主。《内经》指出:“五味入胃,甘先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