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药方>加减复脉汤

加减复脉汤

《温病条辨》卷三:加减复脉汤处方

炙甘草18克 干地黄18克 生白芍18克 麦冬(不去心)15克 阿胶9克 麻仁9克

功能主治

滋阴润燥。治温热病后期,阴液亏虚,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脉虚大。

用法用量

用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分三次服。

剧者,加甘草至30克,地黄、白芍均加至24克,麦冬21克,日三夜一服。

摘录《温病条辨》卷三《重订通俗伤寒论》引叶氏方:加减复脉汤处方

北沙参、龙牙燕、陈阿胶、吉林参、麦冬、大生地、生白芍、清炙草、白毛石斛、鲜茅根。

【功效】滋养阴液。

功能主治

滋养阴液。主伏暑伤寒,在阴分精室,余热未清者。

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引叶氏方清·《温病条辨》:加减复脉汤组成

炙甘草六钱(18克)、干地黄六钱(18克)、生白芍六钱(18克)、麦门冬五钱(15克)、阿胶三钱(9克)、麻仁三钱(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

滋阴补血复脉。

主治

温病后期,久热伤阴,津液耗伤,或久热不退,口干唇燥,烦躁不安,心悸,舌红无苔,脉结代或细数。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冠心病、白细胞减少等病症。

1.心律失常:本方随证加味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80例,与西药(盐酸普罗帕酮、泛癸利酮、丙胺太林)治疗组80例对照,疗程为1个月。疗效评价以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完全消失,随访3个月未复发为痊愈。结果:治疗组痊愈64例,显效12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8%,优于西药组总有效率78.8%。(《山东中医杂志》1999年第7期)

2.早搏:本方加减治疗冠心病过早搏动36例,与西药[盐酸硝苯地平(心痛定)、盐酸普鲁帕酮(心律平)、盐酸美西律(慢心律)酌情使用]治疗组33例对照,疗程为3周。临床疗效评价以早搏消失为显效;早搏次数减少一半以上或减轻一度者为有效;无变化者为无效。结果:治疗组显效16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0.6%,优于西药组有效率51.5%。(《新中医》1997年第7期)

3.小儿低热:本方加味治疗小儿低热98例,汤剂水煎日服4~6次,少量多次服用。结果:痊愈89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6%。(《广西中医药》1992年第5期)

方解

本方是在《伤寒论》炙甘草汤的基础上去人参、桂枝、生姜、大枣,加入白芍而成。主要用于治疗久热伤阴,阴血亏损之证。吴鞠通日:“去参、桂、姜、枣之补阳,加白芍收三阴之阴,故云加减复脉汤。”

方用干地黄、麦门冬、生白芍、阿胶滋阴养血,合以炙甘草补益心气。临床应用以口干唇燥、烦躁不安、心悸,脉虚大或促为辨证要点。如见气虚,加人参、黄芪;阴血虚,加玄参、首乌;热甚,加黄连、知母。将炙甘草汤之温阳复脉变为加减复脉汤之养阴复脉,所以阴血亏虚症状是本方的辨证要点。

现代研究

早期文献报道本方可治疗久热伤阴,低热、咳嗽等;又用于治疗痹证、石淋等病症。

方歌

除去参桂与姜枣,加入白芍治阴伤,温邪久恋阳明证,快服加减复脉汤。

摘录清·《温病条辨》

猜你喜欢

  • 便血丸

    处方血见愁1两,卷柏灰1两,乌梅灰2两,地榆灰2两,莲房灰2两,荷叶灰2两,榴皮灰2两,五倍灰2两,血余灰1两,柏叶灰2两,棕灰2两,木耳灰1两,槐花灰2两,白蔹1两,当归炭3两,白芍1两5钱,升麻1两,白术2两,生耆3两,党参3两,椿根皮

  • 便血散

    处方发灰5钱,柏叶1两,鸡冠花1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大肠泻血,虚盛皆宜。用法用量每服1钱,卧时酒送下,来早以温酒投之。1服见效。摘录《仙拈集》卷二引《普济方》

  • 便血红痢膏

    处方椿皮半斤,酸梨1斤,鲜姜3两,红糖4两。制法先将椿皮多加水(约3升)熬剩1斤,去渣取汁,再将姜、梨捣汁去渣,将汁对在一起,放在锅内熬开,再下红糖成膏。功能主治便血,赤痢。用法用量每日早、晚各服1匙,开水冲下。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 保中丸

    处方天灵盖(用醋浸1宿,羊脂炙黄)1两,鳖甲(去裙,治如上法)1两,虎头骨(锉细,酒拌炒)1两,青蒿子(赤梗者)半两,拣人参半两,桃仁(去皮尖,麸炒,研)半两,知母(切)半两,甘草(生锉,焙干)半两。制法上为细末,加阿魏2践研开,同桃仁再研

  • 保中汤

    处方陈皮8分,半夏(姜制)8分,茯苓8分,甘草3分,白术(土炒)2钱,藿香1钱,黄连(土炒)2钱,黄芩(土炒)1钱,山栀子(姜汁炒)2钱,砂仁3分。制法上锉1剂。功能主治呕吐不止,饮食不下。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长流水和胶泥澄清水2钟,煎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