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医药方>膈下逐瘀汤

膈下逐瘀汤

《医林改错》卷上:膈下逐瘀汤处方

灵脂6克(炒)当归9克 川芎6克 桃仁9克(研泥)丹皮6克 赤芍6克 乌药6克 玄胡索3克 甘草9克 香附4.5克 红花9克 枳壳4.5克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治膈下瘀阻气滞,形成痞块,痛处不移,卧则腹坠;肾泻久泻。现用于慢性活动性肝炎、血卟啉病、糖尿病、宫外孕、不孕症等属血瘀气滞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病轻者少服,病重者多服,病去药止。

摘录《医林改错》卷上清·《医林改错》:膈下逐瘀汤组成

桃仁、红花各半两(各9克),生地四钱(12克),当归、赤芍、枳壳、桔梗、甘草各二钱(各6克),柴胡、玄参各一钱(各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

逐瘀消瘤,行气止痛。

主治

瘀在膈下,形成积块,痛处不移,卧则腹坠等症。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消化不良、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等病症。

1.急性胰腺炎:膈下逐瘀汤合大承气汤加减8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42例,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18%,对照组有效率为71.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年第10期)

2.消化不良: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溃疡样消化不良患者52例,2周为1个疗程,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痊愈38例,显效13例,无效1例。(《中医研究》2006年第8期)

3.痛经:本方加减治疗痛经患者56例,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治愈35例,好转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6%。(《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年第5期)

4.子宫内膜异位症:本方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例,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连续治疗3~4个月后,不再发生痛经,1年后随访,月经正常,近期疗效满意。(《光明中医》2007年第2期)

5.慢性盆腔炎:膈下逐瘀汤加味治疗慢性盆腔炎34例,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显效率61.8%,有效率97%。(《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方解

本方用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牡丹皮活血化瘀、消积止痛;五灵腊、香附、乌药、延胡索行气散结止痛;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枳实合桃仁,一走气分一走血分,两药合用可通腑泻下、调和气血。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消积止痛之功。

本方临床应用广泛,还可以治疗肝炎、肝脾肿大、慢性糜烂性胃炎、结肠炎、附睾淤积症、胃痛、腹泻、呃逆等病症。

现代研究

西医学认为膈下逐瘀汤具有:①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癌细胞生长;②调节肠道菌群,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能促进消化道功能的早期恢复,为患者主动进食创造条件;③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增强体质,为继续必要的治疗提供保证;④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方歌

膈下逐瘀行气滞,台乌香附延胡枳,甘草丹皮芎归芍,逐瘀桃红配灵脂。

摘录清·《医林改错》

猜你喜欢

  • 保元寒降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保元寒降汤处方生山药30克 野台参15克 生赭石25克(轧细)知母18克 大生地18克 生杭芍12克 牛蒡子12克(炒捣)三七6克(细轧,药汁送服)功能主治主吐血过多,气分虚甚,喘促咳逆,血脱而气亦将脱,其脉上盛下虚

  • 保元快斑汤

    处方人参、黄耆(炙)、甘草(炙)、茯苓、升麻、甲片(炮)。功能主治痘疹元气虚弱,不能运毒,斑痕不化,不能起脓成浆。用法用量生姜为引,酒煎服。若见点时白头如(疒咅),元气虚弱,色不红活者,去山甲,加当归、红花。各家论述方中参、耆、炙草以补元气

  • 保元托脓散

    处方黄耆、当归、僵蚕、白芍(炒)、防风、丹皮、桔梗、陈皮、甘草、糯米。功能主治小儿痘疹火症,在六七八九日,曾用凉血解毒之药,毒气稍退,颜色少淡者。摘录《幼科直言》卷二

  • 保元槐角丸

    处方槐角3钱,当归3钱,生地3钱,黄芩3钱,黄柏3钱,侧柏叶3钱,枳壳2钱,地榆2钱,荆芥2钱,防风2钱,黄连1钱,川芎1钱,生姜1钱,乌梅3枚。制法用鲜荷叶汁、炼白蜜为丸。功能主治清火疏风止血。主肠风下血,便后纯下清血,其疾如箭,肛门不肿

  • 保元汤

    《博爱心鉴》:保元汤处方人参3克 黄耆9克 甘草2克 肉桂1.5~2克功能主治主痘疮气虚顶陷者。用法用量上药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片,煎至150毫升。不拘时服。备注方中肉桂原书无用量,现据《景岳全书》卷六十三补。摘录《博爱心鉴》《观聚方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