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药材>钻秆虫

钻秆虫

《全国中草药汇编》:钻秆虫拼音注音Zuàn Gǎn Chónɡ别名

高粱条螟[成虫名]、高粱钻心虫

来源

昆虫纲鳞翅目螟蛾科高粱条螟Diatraea venosata (Walker),以幼虫入药。

生境分布

东北各地。

功能主治

凉血,解毒。主治便血。

用法用量

0.5~1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钻秆虫拼音注音Zuàn Gǎn Chónɡ出处

《东北动物药》

来源

为螟蛾科动物高梁条螟幼虫。寻找有虫口的陈旧秫秸,劈开取虫,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分布东北、华北、华东及广东、广西等地。

原形态

成虫体长1.2~1.4厘米,展翅2.4~3.4厘米。头、胸部背面灰黄色,腹部黄白色。前翅灰黄色,翅外方右多数暗褐色条纹,外缘翅脉间有7个小黑点。后翅银白色。幼虫体长2~2厘米,头棕褐色,前胸硬皮板及末节硬皮板淡黄褐色,胸腹部其余各节淡黄色或黄褐色,背面有淡紫色纵纹4条,各节近前缘有黑褐色斑纹4个,近后缘有2个。

寄主为高梁,玉米、粟、麻、甘蔗等。幼虫在寄主茎秆内越冬。

功能主治

凉血、解毒。治便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钻秆虫拼音注音Zuàn Gǎn Chónɡ英文名grain insect出处

出自《东北动物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螟蛾科动物高梁条螟的幼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oceras venosata Walker

采收和储藏:寻找有虫口的陈旧秫秸,劈开取虫,鲜用,或用沸水烫死,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寄主为高梁、玉米、粟、麻甘蔗等。幼虫在寄生主戏秆内越冬。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原形态

高梁条螟,成虫体长1.2-1.4cm,展翅2.4-3.4cm。头、胸部背面灰黄色,腹部黄白色,前翘灰黄色,翅外方有多数暗褐色条纹,外缘翅脉间有7个小黑点,后翅银白色。幼虫体长2-3cm。头棕褐色,前胸硬皮板及末节硬皮板淡黄褐色,胸腹部其余各节淡黄色或黄褐色,背面有淡紫色纵纹4条,各节近前缘有黑褐色斑纹4个,近后缘有2个。

归经

凉血止血

性味

咸;寒

功能主治

凉血;解毒。主血热便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或5-10条。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白三七

    拼音注音Bái Sān Qī别名打不死、还阳参、三面七、接骨丹、三步接骨丹、三匹七。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景天科植物豌豆七的全草。夏季采收全草,晒干用或鲜用。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下岩石上的腐殖土或石隙,常生在石灰岩地区.分布陕西、河南、湖北

  • 白三七根

    拼音注音Bái Sān Qī Gēn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景天科植物碗豆七的根。性味味苦涩,性凉。功能主治理气,收涩,消肿。治痢疾,腹泻,喉炎,劳伤,跌打损伤,红肿疼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摘录《中药大辞典》

  • 白三百棒

    拼音注音Bái Sān Bǎi Bànɡ别名红三百棒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为堇菜科植物如意草的全草。秋季采集。洗净晒干。生境分布生于山间。分布于云南等地。原形态宿根直立草本,高约15厘米。根长圆锥形。基生叶有长柄,淡绿色微带红晕,叶片阔心形

  • 白九股牛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九股牛别名牛角七、蜜油参来源五加科楤木属植物丛林楤木Aralia dumetorum Hand.-Mazz.,以根入药。秋冬采集,洗净切片晒干。性味辛、微甘,平。功能主治托毒外出,补中益气。用于淋巴腺炎,疖,痈,慢性化

  • 白乳菇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乳菇别名辣味乳菇、蘑菇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红菇科白乳菇Lactarius piperatus (L. ex Fr.) Gray,以子实体入药。生境分布生于阔叶林内地上。分布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