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
空桐木、白桐、水桐、桐木树、紫花树
来源玄参科泡桐属植物泡桐Paulownia fortunei (Seem.)Hemsl.及锈毛泡桐P. tomentosa (Thunb.)Steud.,以根、果入药。根秋季采挖,果夏季采收。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根:祛风,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筋骨疼痛,疮疡肿毒,红崩白带。
果:化痰止咳。用于气管炎。
用法用量根、果均为0.5~1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空桐木、白桐、水桐、桐木树、紫花树
来源玄参科泡桐属植物泡桐Paulownia fortunei (Seem.)Hemsl.及锈毛泡桐P. tomentosa (Thunb.)Steud.,以根、果入药。根秋季采挖,果夏季采收。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根:祛风,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筋骨疼痛,疮疡肿毒,红崩白带。
果:化痰止咳。用于气管炎。
用法用量根、果均为0.5~1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Yè别名鸟不宿叶、刺楸叶英文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Kondz.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刺祛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
《中药大辞典》:刺楸树根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Gēn别名刺五加(《贵州民间药物》)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根或根皮。夏末秋初采挖,洗净晒干。化学成分根含多糖,水解后得半乳糖醛酸、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鼠李糖、木糖
《中药大辞典》:刺楸树皮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Pí别名丁桐皮、钉皮(《四川中药志》),刺楸皮(《陕西中草药》)。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树皮。全年可采,剥取树皮,洗净,晒干。生境分布生长在山谷、溪旁、林缘或疏林中。分
拼音注音Cì Qiū Jīnɡ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茎枝。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原形态落叶大乔木,高约10m
拼音注音Cì Yú别名枢(《诗经》),荎(《尔雅,),柘榆、梗榆(《广雅》),钉枝榆(《中国树木分类学》),刺梅(《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榆科植物刺榆的根皮、树皮或嫩叶。生境分布生于山麓、路旁、村落附近。分布吉林、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