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药材>滇海水仙花

滇海水仙花

拼音注音Diān Hǎi Shuǐ Xiān Huā别名

大报春花、水白菜、大癞痢

出处

滇海水仙花始载于清代《植物名实图考》,云:"滇海水仙花,生海滨。铺生,长叶如车前草而瘦,粗厚涩纹,层层攒密。夏抽享开粉红花,微似报春花,团簇作毯,映水可爱,疑即龙舌草之类。根甚茸细。"以上所述,与今之滇海水仙花基本一致。

来源

药材基源:为报春花科植物滇海水仙花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imula pseudodenticulata Pax[P.pseudodenticulata Pax subsp.polyphylla(Fanch.)W.W.Smith et Forr.]

采收和储藏:冬、春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2300(-3300m)的沟边、水旁和湿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木里)和云南(蒙自、昆明、大理、丽江)。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全株无毛。根茎极短,具成丛之长根,有时自顶端生出匍匐枝。叶丛基部无芽鳞;叶柄极短或与叶片近等长,具宽翅;叶片坚纸质,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3-10cm,宽0.5-2.5cm,先端圆钝或微具短尖头,基部渐狭,边缘全缘或有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被粉质小腺体。花葶高6-35cm,顶端被淡黄色粉,伞形花序近头状,有花数十朵;苞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5mm,被淡黄色粉,基部稍膨大或微呈耳状;花梗长1-10mm。被淡黄色粉;花萼钟状,长4-5mm,外面被粉,分裂近达中部,裂片狭卵形至长圆形,先端钝;花冠粉红色至淡蓝紫色,冠筒口周围黄色,冠檐直径7-12mm,裂片倒卵形,先端2深裂;长花柱花:冠筒与花萼近等长,雄蕊着生于冠筒中下部,花柱长达冠筒口;短花柱花:冠筒长于花萼约0.5倍,雄蕊着生于冠筒中上部,先端接近冠筒口,花柱长1-1.5mm。蒴果与宿存花萼近等长,5瓣裂。花期12月至翌年2月,果期3-4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多皱缩成团状,湿润展平后根茎极短,有多数须状根,叶莲座丛生。叶片倒披针形、狭卵状长圆形,长3-10cm,宽0.5-2.5cm,先端钝圆,基部渐狭,边缘具小牙齿,下面被粉质腺体;叶柄与叶片近等长,具宽翅;质稍厚。花葶顶端有淡黄色粉,伞形花序近头状,苞片卵形,基部稍波状,被黄色粉;花萼钟状,被粉,花冠粉红色或淡蓝紫色。气微。

性味

辛;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

散瘀接骨。主跌打骨折;外伤红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白苏

    拼音注音Bái Sū别名野苏麻、白苏子、玉苏子、苏梗来源为唇形科紫苏属植物白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以叶、嫩枝、主茎(苏梗)和果实(白苏子或玉苏子)入药。夏季采叶或嫩枝,7~8月间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或

  • 白苏叶

    《中药大辞典》:白苏叶拼音注音Bái Sū Yè别名荏叶(《别录》)。出处《本草图经》来源唇形科植物白苏的叶片,夏、秋采叶,置通风处阴干。或连嫩茎采取,切成小段,晒干。化学成分叶含挥发油,主为紫苏酮。归经《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阴经。“性

  • 白苏子

    《中药大辞典》:白苏子拼音注音Bái Sū Zǐ别名荏子(《别录》),玉苏子(《中药志》)。出处《饮片新参》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白苏的果实。生境分布野生于路旁,亦有栽培者。自河北至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均有分布。产江苏、河北、山东、湖北、四川、贵州

  • 白苏子油

    拼音注音Bái Sū Zǐ Yóu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白苏子果实压榨出的脂肪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全国多有栽培,少有逸为野生。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至长江流域以

  • 白苏梗

    《中药大辞典》:白苏梗拼音注音Bái Sū Gěnɡ出处《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白苏的茎。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老茎,除去果实及枝叶,晒干。生境分布产江苏、安徽、四川、云南等地。性状干燥的茎,叶片大多脱落,常带有果穗。茎圆角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