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药材>罐子草

罐子草

拼音注音Guàn Zi Cǎo别名

仰天罐、高脚红缸、线鸡脚、大金钟、公石榴、倒水莲、阔叶金锦香

来源

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朝天罐的枝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sbeckia opipara C.Y.Wuet C.Chen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切段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800m的山坡、山谷、水边、路旁、疏林中或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及台湾、广西、贵州等地

原形态

灌木,高0.3-1.2m。茎四棱形或稀六棱形,被平贴的糙伏毛或上升的糙伏毛,叶对生或有时3枚轮生;叶柄长0.5-1cm,密被平贴糙伏毛;叶片坚纸质,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5-11.5cm,宽2.3-3cm,先端渐尖,基部钝或圆形,全缘,具缘毛,两面被糙伏毛、微柔毛及透明腺点;基出脉5。稀疏聚伞花序组成圆锥花序,顶生;花萼长约2.3cm,长坛形,外面被刺手状有柄星状毛及微柔毛,裂片4,长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长约1.1cm;花瓣4,深红色至紫色,卵形,长约2cm;雄蕊8,花药具长喙,药隔基部微膨大,末端具刺毛2;子房半下位,4室,先端具一圈短刚毛,上半部被疏微柔毛。蒴果长卵形,为宿存萼所包,宿存萼长坛状,中部略上缢缩,长1.4-2cm,被刺毛状有柄星状毛。花果期7-9月。生于海拔250-800m的山坡、山谷、水边、路旁、疏林中或灌木丛中。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及台湾、广西、贵州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茎四棱形,被粗毛,表面棕褐色,直径1-6mm。叶对生;椭圆状披针形,长5-10cm,宽2-4cm,先端渐尖,全缘,基部钝或近心形,深褐色,两面均被粗毛。圆锥花序顶生,或紧缩为伞房式;小苞片卵形;花瓣4,浅紫色。

性味

味苦;甘;性平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止血调经。主湿热泻痢;淋痛;久咳;劳嗽;咯血;月经不调;白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白垩

    《中药大辞典》:白垩拼音注音Bái è别名白涂(《说文》),白善土(《别录》),白土子(《本草衍义》),画粉(《纲目》)。出处《本经》来源为沉积岩类岩石白垩的块状物或粉末。原形态由方解石质点和有孔虫,软体动物和球菌类的方解石质碎屑组成。为白

  • 白垩铁线蕨

    拼音注音Bái è Tiě Xiàn Jué别名猪鬃草来源药材基源:为铁线蕨科植物白垩铁线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diantumgravesii Hance[A.leveillei Christ;A.gravesii Hance v

  • 白头翁

    《中国药典》:白头翁拼音注音Bái Tóu Wēnɡ别名毛姑朵花、老婆子花、老公花英文名RADIX PULSATILLAE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 (Bge.) Regel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

  • 白头翁花

    《中药大辞典》:白头翁花拼音注音Bái Tóu Wēnɡ Huā出处《纲目》来源为毛莨科植物白头翁的花蕾。功能主治《纲目》:“治疟疾寒热,白秃头疮。“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外用:研末调敷。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 白头翁茎叶

    《中药大辞典》:白头翁茎叶拼音注音Bái Tóu Wēnɡ Jīnɡ Yè别名白头翁草(《圣济总录》)。出处《日华子本草》来源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茎叶。功能主治治腰膝肢节风痛,浮肿及心脏病。①《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及暖腰膝,明目,消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