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药材>镰片假毛蕨

镰片假毛蕨

拼音注音Lián Piàn Jiǎ Máo Jué别名

凤尾草

英文名herb of Falcate-lobe Pseudocyclosorus出处

始载于《植物分类学报》。

来源

药材基源:为金星蕨科植物镰片假毛蕨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seudocyclosorus falcilobus (Hook.) Ching[Lastrea falcilobus Hook.]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1100m的山溪谷旁或路边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西南及福建等地。

原形态

植株高60-120cm。根茎短而直立,粗1-1.5cm,与叶柄基部疏被黄褐色、卵状披针形鳞片,先端渐尖,全缘。叶簇生;叶柄长20-30cm,深禾秆色,基部稍膨大,疏被灰白色柔毛,上面有2-3条纵沟;叶片近革质,长圆状披针形,长50-100cm,宽10-25cm,先端长尾状渐尖并为深羽裂,基部缩狭,下部二回深羽裂,上面仅羽轴及中脉有毛,下面沿叶轴、羽轴及小羽轴披针状毛;羽片25-30对,互生,斜展,无柄,线状披针形,中部的长8-15cm,宽6-10mm,先端长渐尖,基部截形,羽状深裂几达叶轴,在着生片的叶轴下面有1个褐色瘤状的气囊体,下部数对突然缩短成耳形至线形;裂片镰状长圆形,22-25对,密接,偏斜,先端短尖,基部上侧的裂片较长,全缘;叶脉在裂片上为羽状,单一,每裂片上7-8对,基部上侧1脉达缺刻,下侧1脉达缺刻以上的叶边。孢子囊群圆形,背生于侧脉中部,每裂片有6-7对,囊群盖圆肾形,红褐色,无毛。

归经

入心、大肠二经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生肌敛疮。主痢疾;肠炎;烧火伤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外用:适量,煎浓汁涂。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用于痢疾、烧烫伤。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刺蒺藜

    《中药大辞典》:刺蒺藜拼音注音Cì Jí Lí别名茨(《诗经》),蒺藜(《毛诗传》),蒺藜子、旁通、屉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经》),即藜(《别录》),白蒺藜(《药性论》),杜蒺藜(《圣惠方》),休羽(《纲目》),旱草(《本草经解》),三

  • 刺蓬花

    拼音注音Cì Pénɡ Huā别名铁海棠、番鬼刺、万年刺、虎刺来源为大戟科植物铁海棠Euphorbia milii Ch.des Moulins的茎叶。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生境分布多栽培于庭圃。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贵州。原形态多年生肉

  • 刺蓼

    拼音注音Cì Liǎo别名廊茵、急解素、蛇不钻、猫舌草、红火老鸦酸草来源蓼科蓼属植物刺蓼Polygonum senticosum (Meisn.)Franch. et Sav.,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除去泥土晒干。性味酸、微辛,平。功能主治

  • 刺藜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藜拼音注音Cì Lí别名红小扫帚苗、铁扫帚苗、鸡冠冠草、刺穗藜来源藜科藜属植物刺藜Chenopodium aristatum L.[Teloxys aristata (L.) Moq.],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洗净切段

  • 刺藦苓草

    拼音注音Cì Mò Línɡ Cǎo别名刺参(《西藏常用中草药》),降扯(《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出处《新医学杂志》9:31,1973来源为川续断科植物刺藦苓草的幼嫩全草。6~7月采收。同属植物水苏叶藦苓草的幼嫩全草,亦同等入药。生境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