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药材>水白蜡

水白蜡

《中药大辞典》:水白蜡拼音注音Shuǐ Bái Là出处

《陕西中草药》

来源

为木犀科植物小蜡树。夏、秋采收,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于高山坡疏林中向阳处。分布江苏、浙江、河南、陕西、湖北、云南等地。

原形态

小蜡树,又名:小白蜡树、小叶女贞。

半常绿灌木,高达2米。枝坚硬而开展,小枝及花序均具短柔毛。叶对生,具短柄,近革质,椭圆状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长2~5厘米,先端钝,无毛。花无梗,在枝端簇生成长10~20厘米的圆锥状花序,花冠白色,裂片4,与管部等长,药伸出于花冠裂片。核果蓝黑色。花期8~9月。果期10~11月。

本植物的树皮(水白蜡树皮)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治烫伤、外伤。

复方

①治烫伤:水白蜡适量,或加迎春花叶各等量。共研细粉,香油调敷患处。

②治外伤:水白蜡、倒板叶、松叶各等量。煎水洗患处。(性味以下出《陕西中草药》)

临床应用

退烧:用小叶女贞注射液2毫升(相当生药4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续2~3天。治疗21例(上感6例,急性扁槐体炎13例,肺炎1例,感染2例),体温多在24小时内下降,白细胞在24~48小时恢复正常,48小时左右咽痛开始减轻。此药的退烧作用快,且不发汗,不同于一般的解热镇痛药。注射中未见毒性反应及副作用,但均诉局部疼痛。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药大辞典》:水白蜡拼音注音Shuǐ Bái Là出处

《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木犀科植物光叶小蜡树树皮。春、秋季采树皮及叶,晒干备用。

生境分布

生于低山区的路边、林缘、溪边土壤较深厚处。分布四川、广西等地。

原形态

落叶或半常绿灌木,高2~3米。枝条多而短,具黄色卷毛,老枝疏生圆形皮孔。叶对生;近革质;叶片卵状长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全缘,上面光滑,深绿色,下面淡绿色,疏生圆形斑点;具短柄。圆锥花序顶生;序梗被短柔毛;花白色,具梗;萼略呈钟状;花瓣4,长椭圆形或卵形;雄蕊2;子房2室。浆果状核果,近球形,蓝黑色,基部具宿萼。花期5~7月。果期10月。

性味

《四川常用中草药》:"淡微苦,平。"

功能主治

《四川常用中草药》:"清热,降火。治吐血,牙痛,口疮,咽喉痛,湿热黄水痒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4钱。外用:煎水洗。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柽柳

    《中药大辞典》:柽柳拼音注音Chēnɡ Liǔ别名柽(《诗经》),河柳(《毛诗传》),殷柽(《尔稚》郑玄注),雨师(陆玑《诗疏》),赤杨(崔豹《古今注》),人柳(《三辅旧事》),赤柽(《日华子本草》),三春柳(《开宝本草》),春柳(《本草图

  • 柽柳花

    拼音注音Chēnɡ Liǔ Huā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柽柳科植物柽柳、桧柽柳或多枝柽柳的花。功能主治治中风,又清热毒,发麻疹。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摘录《中药大辞典》

  • 椿叶

    《中药大辞典》:椿叶拼音注音Chūn Yè别名椿木叶(《唐本草》),春尖叶(《重庆草药》)。出处《纲目》来源为楝科植物香椿的叶。化学成分叶含胡萝卜素及维生素B、C。性味苦,平。①《唐本草》:“味苦,有毒。“②《医林纂要》:“甘苦辛,平。“注

  • 椿树花

    拼音注音Chūn Shù Huā别名椿花、椿芽树花、春尖花。来源药材基源:为楝科植物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的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oona sinensis(A.Juss.)Roem.[Cedrel

  • 椿白皮

    《中药大辞典》:椿白皮拼音注音Chūn Bái Pí别名香椿皮(《经验方》),春颠皮(《分类草药性》)。出处《食疗本草》来源为楝科植物香椿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全年均可采收,但以春季水分充足时最易剥离。干皮可径从树上剥下;根皮须先将树根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