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中医中药>中药材>白刺花

白刺花

《中药大辞典》:白刺花拼音注音Bái Cì Huā别名

白花刺(《贵州草药》),苦刺花(《文山中草药》)。

出处

《贵州草药》

来源

为豆科植物白刺花。夏季采收。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灌木丛中或草坡。分布云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河南、山西、河北等地。

原形态

矮小灌木,高1.2米左右。树皮灰褐色,多疣状突起;枝条棕色,近于无毛,具锐刺。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1~21枚,长倒卵形,长7~12毫米,宽4~7毫米,先端微凹,有小刺尖,基部圆形,全缘,下面疏生平伏的白毛。总状花序着生于老枝顶;花疏生而下弯,约6~12朵,白色或蓝白色,有短花梗;萼小,杯形,5浅齿,紫蓝色;花冠长1.5厘米,旗瓣倒卵状至匙形,龙骨瓣基部有钝耳。荚果长3~6厘米,粗约5毫米,串珠状,有长嘴,密生白色平伏长柔毛,节3~5个。种子椭圆形。花期3~5月。

性味

①《贵州草药》:"性平,味苦。"

②《文山中草药》:"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①《贵州草药》:"清热,凉血,解毒。治鼻血,便血。"

②《文山中草药》:"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治痢疾,膀胱炎,血尿,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

复方

治便血:白花刺根、苦参各三钱。煨水服。(《贵州草药》)

备注

本植物的叶(白刺花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白刺花拼音注音Bái Cì Huā别名

白花刺、苦刺花。

英文名Root of Vetchleaf Sophora出处

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白刺花Sophora davidii(Franch.)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phora davidii(Franch.)

采收和储藏:3-5月花未放足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灌木丛中或草坡。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河北、陕西、甘肃、江苏、浙江、河南、湖北、广西等地。

原形态

白刺花 灌木,高1-2.5m。树皮灰褐色,多疣状突起,枝条棕色,近于无毛,具锐利。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4-6cm;小叶11-21枚,椭圆形或长卵形,长5-8mm,宽4-5mm,先端圆,微凹而具小尖,基部近圆形,全缘,两面疏被白色平伏的短柔毛。总状花序生于小枝顶端;花流生而下弯,约6-12朵,白色或蓝白色,有短花梗;萼钟状,5浅裂,紫蓝色,密生短柔毛;花冠蝶形,旗瓣匙形,反曲,龙骨瓣2瓣分离,基部有锐耳;雄蕊10,离生;心皮纤细,有毛。荚果细长,串珠状,有长喙,密生白色柔毛。种子1-7颗,椭圆形。花期3-5月,果期6-8月。

归经

肝;膀胱经

性味

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暑。主暑热烦渴

用法用量

内服:泡茶,1-3g。

各家论述

1.《贵州草药》:清热,凉血,解毒。治鼻血,便血。

2.《文山中草药》: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治痢疾,膀胱炎,血尿,水肿。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波罗蜜树液

    《中药大辞典》:波罗蜜树液拼音注音Bō Luó Mì Shù Yè出处《广西中草药》来源为桑科植物木波罗树干中流出的树脂。用刀刺破树皮,待有乳白色树脂流出,即用盛器装好备用。性味《广西中草药》:“味淡涩。“功能主治《广西中草药》:“散结消肿

  • 波罗蜜核中仁

    《中药大辞典》:波罗蜜核中仁拼音注音Bō Luó Mì Hé Zhōnɡ Rén出处《纲目》来源为桑科植物木波罗的种仁。性味《纲目》:“甘微酸,平,无毒。“功能主治益气,通乳。治产后乳少或乳汁不通。①《纲目》:“补中益气。“②《陆川本草》:

  • 滨旋花

    拼音注音Bīn Xuán Huā别名马鞍藤、肾叶天剑来源旋花科打碗花属植物肾叶打碗花Calystegia soldanella (L.)R. Brown,以全草及根状茎入药。秋冬采集根状茎,洗净晒干;夏秋采挖全草,切段晒干。性味微苦,温。功

  • 滨海前胡

    拼音注音Bīn Hǎi Qián Hú英文名Binhai common hogfennel root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滨海前胡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ucedanum japonicum Thu

  • 爆仗竹

    拼音注音Bào Zhànɡ Zhú别名吉祥草、马鬃花、观音柳、花丁子、马骔花英文名Coralplant出处始载于《华北经济植物志要》。来源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爆仗竹的地上部分。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sselia equiseti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