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谚语>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

收录日期:2025-11-20 10:37:28  热度:12℃

二月二,龙抬头气象谚语 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广大农村重要的传统节日。此时,春节刚过,田间农事活动即将展开,故“二月二”又称“春农节”、“农头节”。农谚曰:“二月二,农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依据气候规律,“二月二”之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日照时数增加,雨水也逐渐增多,光、温、水条件已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二月二”也是南方农村的农事节。

据说,龙头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的黄帝、唐尧、夏禹等纷纷效法先王。到了周武王,这一习俗还被发扬光大;每逢二月初二,都举行盛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以后,“二月二”便定名为“农头节”。

“龙抬头”一说,最早见于明人刘侗《帝京景物略》:“二月二,龙抬头,蒸元旦,祭馀饼,熏床炕......”至于抬头的为何是龙,又为何只与“二月二”有关,说法和故事就多了。民间认为,龙系吉祥物,主管云雨,而“二月二”则是龙欲升天的日子。此时,正值惊蛰节气,我国许多地方已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却认为是“龙”的功劳,加之不少地方又将“二月二”视为土地神的生日,所以祭祀活动便名目繁多。明朝《宛署杂记》曰:“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清人让廉的《春明岁时琐记》载:“二日为土地真君生辰,城内外土地神庙,香火不绝,游人亦众。”

有关“二月二,龙抬头”的民间传说故事很多,这里不妨说一例。相传,武则天费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遂命令龙王三年不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便将龙王逐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激龙王降雨之恩,天天对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帝,于二月二将龙王释放,于是龙王又抬起头来耕云播雨,滋润禾苗,造福农人。

这种“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的民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古代农业受天气制约的现实以及耕者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正如农谚所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猜你喜欢

  • 埃及谚语

    及,全称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埃及是中东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非洲人口第二大国,埃及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在经济、科技领域方面长期处于非洲领先态势。埃及也是一个非洲的强国,综合实力在非洲仅次于南非和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三大

  • 葡萄牙谚语

    A pressa inimiga da perfei??o.欲速则不达。Antes pouco do que nada.半块面包好过啥都没有。Antes s do que mal acompanhado.同伴欠佳不如独处。Antes ta

  • 西班牙谚语

    西班牙的制造业、旅游业发达。拥有十分优越的旅游资源,有旅游王国美誉。近代史上,西班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发源地,它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于15世纪中期至16世纪末期时成为影响世界的全球性帝国,为世界带来巨大影响。如今全球有5亿说西班牙

  • 阿拉伯谚语

    阿拉伯,可指阿拉伯民族,也可指阿拉伯世界。阿拉伯民族起源于闪米特种族,是闪族最年轻的一支,亲缘上与希伯来人相近。阿拉伯世界泛指阿拉伯人居住的地区,阿拉伯国家共有23个国家和地区。.1直译:哈丽麦老毛病又犯了。意译:重蹈覆辙、屡教不改等。.2

  • 关于劳动的谚语

    勤有功,嬉无益。勤为无价之宝。自己的双手寻来的果实,那怕是酸的,吃起来也象葡萄。 (维吾尔族)谚语红糖甜,白糖甜,不如劳动果实甜。 谚语吃鱼的不如打鱼的乐。 谚语偷窃得来的财富有腿,劳动得来的财富有根。 (哈萨克族)谚语园丁爱自己种

  • 印度谚语

    印度,是印度共和国(Republic of India)的简称,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大部分位于北纬10度至30度之间。位于低纬度,大部分位于热带和亚热带。与孟加拉国、缅甸、中国、不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接壤。与斯里兰卡

  • 欧洲谚语

    欧洲全称欧罗巴洲,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大洲,欧洲国家大多属于发达国家。欧洲的面积是世界第六,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仅次于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5人,欧洲是人类生活水平最高、环境以及人类发展指数最高及最适宜居住的大洲之一。欧洲东

  • 拉丁文谚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属于印欧语系意大利语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