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雪浦人归图
拿音迎画鹢,喜态动乌龙。
水镜千江月,风琴万壑松。
遥知永今夕,情话得从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雪浦归人图景。首联“乱目宝花雨,过眉斑竹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雪后雨滴与斑竹相映成趣的景象,宝花雨点落在乱眼中,斑竹筇穿过眉梢,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富有生机的氛围。接下来的“拿音迎画鹢,喜态动乌龙”则通过声音和动态的描绘,展现了归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拿音(划船声)迎接画鹢(装饰华丽的船只),乌龙(可能是形容归人心中喜悦之情)在其中舞动,生动地表现了归人内心的欢愉。
“水镜千江月,风琴万壑松”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和谐之美,将月光倒映在千江之水中的景象比作镜子,形象地展示了月色的清澈与宁静;而风吹过万壑松林,仿佛是自然界的音乐家在演奏,赋予了自然景观以生命与活力。最后,“遥知永今夕,情话得从容”表达了诗人对这次归途经历的深刻感受,即使时间长远,但与自然对话的过程是如此的平和与愉悦,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热爱和对生活真谛的深刻领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雪浦归人图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及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词语解释
斑竹的意思: ...
宝花的意思:亦作“ 宝华 ”。1.珍贵的花。多指佛国或佛寺的花。 南朝 梁 沉约 《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又云,有两树宝华在边,人来近牀语,莫坏我华。” 隋 江总 《花赞》:“池中宝花,叶覆金沙。”《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若解分明生晓悟,眼前便是宝花开。”(2).特指牡丹。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七:“凡花皆以美名褒之,故 宋咸 《牡丹》诗云:‘宝花初烂欲连枝’,是以牡丹为宝花也。”...
从容的意思:[释义](1) (形)基本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她从容应付敌人。(作状语) (2) (形)(时间或经济)宽裕。时间从容。(作谓语)联绵式。 [反义]慌乱、慌忙、慌张、急迫、紧迫、紧张...
风琴的意思:◎ 风琴 fēngqín[organ] 一种可产生持续乐音并用琴键演奏的大型乐器...
画鹢的意思:《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鷁首,浮吹以娱。” 高诱 注:“鷁,大鸟也。画其像著船头,故曰鷁首。”后以“画鷁”为船的别称。 南朝 陈 陈正见 《泛舟横大江》诗:“波中画鷁涌,帆上锦花飞。” 唐 温庭筠 《昆明治水战词》:“ 滇池 海浦俱喧豗,青翰画鷁相次来。” 明 顾大典 《青衫记·蛮素邀兴》:“澄波泻影,画鷁随流转。”...
江月的意思:(1).江面上空的月亮。 南朝 梁 何逊 《宿南洲浦》诗:“违乡已信次,江月初三五。” 唐 张说 《赠赵侍御》诗:“夜楼江月入,朝幌山云捲。” 明 周致尧 《西津夜泊》诗:“卧听海潮吹地转,起看江月向人低。” 清 马士成 《虞美人·月下闻雁》词:“碧空江月明如昼,北雁征霜候。”(2).江中的月影。 唐 杜甫 《漫成》诗:“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宋 赵汝愚 《同林择之姚宏甫游鼓山》诗:“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 清 许廷鑅 《湘帆图》诗:“醉来长啸 湘 云飞,一笑停帆...
今夕的意思:今晚;当晚。 晋 左思 《蜀都赋》:“乐饮今夕,一醉累月。” 唐 韩愈 《玩月喜张十八员外以王六秘书至》诗:“况当今夕圆,又以嘉客随。” 郭沫若 《落叶》:“风雨潇潇着的今夕。”...
乱目的意思:扰乱视觉。《庄子·天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淫音譟而惑耳,罗袂挥而乱目。” 宋 梅尧臣 《淮雨》诗:“雨脚射 淮 鸣万鏃,跳点起沤鱼乱目。”...
情话的意思:◎ 情话 qínghuà(1) [lovers’ prattle]∶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喁喁情话(2) [heart-to=heart talk]∶知心话悦亲戚之情话。——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水镜的意思:◎ 水镜 shuǐjìng[hydroscope] 在一根钢管中安放有一系列镜片用以使人能看到水面下相当远的物体的装置...
乌龙的意思:(1).黑龙。 清 袁枚 《新齐谐·风水客》:“公面纯黑,颈以下白如雪,相传乌龙转世。官至大学士。”(2).犬名。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九:“ 会稽 句章 民 张然 ,滞役在都……养一狗,甚快,名曰乌龙。”(3).泛指犬。 唐 李商隐 《题二首后重有戏赠任秀才》诗:“遥知小阁还斜照,羡杀乌龙卧锦茵。” 宋 柳永 《玉楼春》词之五:“乌龙未睡定惊猜,鸚鵡能言防漏泄。”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一·狗》:“或云为物苟且,故谓之狗……俗又讳之,以龙呼狗,有乌龙、白龙之号。”(4).指马。 元 ...
遥知的意思:谓在远处知晓情况。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宋 王安石 《梅花》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金 元好问 《汴禅师自断普照石为斫以诗见饷为和》之一:“遥知玉音在,洗耳俟研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