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徒铭
宋 · 释惟照
身心无拘,动寂无知。
如大死人,无倚无依。
无拘者宽,无知者安。
无内无外,无定无观。
无适无莫,无造无作。
无去无来,无好无恶。
一道清虚,万法如如。
愚极成智,智极成愚。
超诸数量,孰云比况。
净尽不留,无法可尚。
识不可识,智不可知。
谁家之子,兀然巍巍。
巍巍不存,根尘颖脱。
如憨如痴,落落魄魄。
不惜口业,为了说破。
笑杀阇梨,山僧罪过。
如大死人,无倚无依。
无拘者宽,无知者安。
无内无外,无定无观。
无适无莫,无造无作。
无去无来,无好无恶。
一道清虚,万法如如。
愚极成智,智极成愚。
超诸数量,孰云比况。
净尽不留,无法可尚。
识不可识,智不可知。
谁家之子,兀然巍巍。
巍巍不存,根尘颖脱。
如憨如痴,落落魄魄。
不惜口业,为了说破。
笑杀阇梨,山僧罪过。
鉴赏
这首诗《劝徒铭》由宋代的释惟照所作,其内容深邃,寓意深远,充满了禅宗的智慧与哲理。
诗中以“身心无拘,动寂无知”开篇,点明了内心的自由与宁静,无论是行动还是静止,都应保持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内心不应被外界所束缚。接下来,“如大死人,无倚无依”,进一步强调了心灵的独立与超脱,如同死去之人,不再受任何外在事物的影响。
“无拘者宽,无知者安”则阐述了自由与无知之间的关系,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内心的平静与无知觉的状态。接着,“无内无外,无定无观”强调了内外合一,没有固定的观点或立场,一切随缘而行。
“无适无莫,无造无作”表达了顺应自然,不做刻意的创造或作为,而是让事物自然发展。“无去无来,无好无恶”则说明了对一切现象的接纳与包容,没有偏爱或厌恶,只是平和地面对。
“一道清虚,万法如如”总结了前面的论述,指出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无论世间万物如何变化,内心都能保持清明与宁静。“愚极成智,智极成愚”体现了禅宗中关于智慧与愚痴的辩证关系,真正的智慧往往在看似愚钝的行为中体现。
“超诸数量,孰云比况”强调了这种境界的超越性,无法用常规的标准或比喻来衡量。“净尽不留,无法可尚”表达了彻底的净化与无上的境界,没有任何可以超越的存在。“识不可识,智不可知”则揭示了认知的局限性,真正的智慧是无法通过言语或思维来完全理解的。
最后,“谁家之子,兀然巍巍。巍巍不存,根尘颖脱。如憨如痴,落落魄魄。不惜口业,为了说破。笑杀阇梨,山僧罪过。”以一种幽默而讽刺的方式,表达了对修行者的提醒与警示,同时也含蓄地批评了那些自以为是、执着于言语与形式的修行者。
整首诗以禅宗的智慧为底蕴,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内心的自由以及修行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