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诃衍
明 · 释今无
萧索大漠风,解割不解吹。
六月大夏日,解热不解凉。
惭愧道人心,解露不解藏。
的立万矢聚,水渍石易伤。
人生不如石,况复重忙忙。
悲欢皆损性,静躁同一狂。
丈夫当有志,悲道不悲世。
只此悲道心,靡然见罢敝。
丈夫当有识,欣道不欣食。
只此欣道心,悠然被驱役。
智者路多穷,愚人幸不识。
去年芜湖月,今年起相忆。
忆君一寄君,君癖我更癖。
何当共黾勉,挽以千牛力。
蒿枝三寸曲,松根百尺直。
秋风才一吹,各自理颜色。
六月大夏日,解热不解凉。
惭愧道人心,解露不解藏。
的立万矢聚,水渍石易伤。
人生不如石,况复重忙忙。
悲欢皆损性,静躁同一狂。
丈夫当有志,悲道不悲世。
只此悲道心,靡然见罢敝。
丈夫当有识,欣道不欣食。
只此欣道心,悠然被驱役。
智者路多穷,愚人幸不识。
去年芜湖月,今年起相忆。
忆君一寄君,君癖我更癖。
何当共黾勉,挽以千牛力。
蒿枝三寸曲,松根百尺直。
秋风才一吹,各自理颜色。
鉴赏
这首诗《寄诃衍》由明代诗人释今无创作,通过对比自然现象与人生哲理,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思考和情感寄托。
首句“萧索大漠风,解割不解吹”,描绘了大漠中孤独、寂寥的景象,风虽能切割万物,却无法吹散这片荒凉。接着“六月大夏日,解热不解凉”进一步强调了自然之力的局限,夏日酷热,风只能带来短暂的凉爽,却不能彻底消除炎热。这种对比暗示了人生的困境与挑战,即便有力量去改变某些方面,却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惭愧道人心,解露不解藏”则将视角转向人类内心,指出人们内心的复杂与矛盾,既渴望显露真我,又担心被误解或伤害。这反映了人在社会中的复杂处境,以及对自我表达的犹豫与挣扎。
“的立万矢聚,水渍石易伤”通过箭矢与水滴的比喻,形象地展示了力量与脆弱之间的冲突。箭矢虽锐利,却容易被水滴侵蚀;同样,强大的力量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受到伤害。这象征着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挫折与磨难。
“人生不如石,况复重忙忙”将人生比作石头,强调了生命在时间长河中的渺小与短暂,同时指出生活的忙碌往往让人忽视了生命的真实意义。
接下来的段落探讨了悲欢、静躁、智愚等人生议题,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重要性。诗人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理解并接受生活的复杂性,而非盲目追求外在的成功或快乐。
最后,“智者路多穷,愚人幸不识”表达了对智慧与无知的辩证看法,指出真正的智慧往往伴随着更多的探索与挑战,而无知的人或许因缺乏深度思考而感到轻松。诗人通过这一对比,鼓励读者追求内在的智慧与理解。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引子,深入探讨了人生的各种体验与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对智慧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比、比喻和象征手法,诗人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富有哲理性和情感深度的文本,留给读者丰富的思考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