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偏方>中药偏方治愈皮肤瘙痒症

中药偏方治愈皮肤瘙痒症

收录日期:2025-11-20 20:26:58  热度:5℃

皮肤瘙痒症
孔某,女,53岁,2001年3月10日初诊。
全身皮肤阵发性瘙痒4个月余,曾予葡萄糖酸钙、地塞米松、息斯敏等交替注射、内服,外用赛庚啶软膏、肤轻松软膏、皮炎平霜、樟脑酊等疗效均不显著。近月来逐日加重,痒感剧烈,发作频繁,搔抓至皮肤出血仍不止痒,直到痛时方才暂感痒轻。查见周身有不规则的条状抓痕累累,伴少许细薄鳞屑,点状血痂分布及色素沉着。面色少华,肢体乏力,心悸,眩晕健忘,失眠多梦,纳差。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诊断:皮肤瘙痒症
辨证:心脾两虚,风邪侵袭。
治则:补益心脾,疏风止痒。
处方:党参30g,黄芪30g,白术12g,茯苓12g,当归15g,白芍20g,龙眼肉15g,远志10g,炒枣仁12g,防风10g,白鲜皮12g,蛇床子10g,甘草6g,大枣4枚,水煎服,每日一剂。
2诊:服药8剂后,痒感大减,面色已转淡红,纳增,肢体明显有力,睡眠可,肌肤觉有润感,抓痕血痂逐渐消退,余症俱轻。原方党参、黄芪减为20g,入砂仁6g,白蒺藜9g。续服7剂后瘙痒症状全消,皮肤恢复正常之色,诸症治愈。
按皮肤瘙痒症,中医称为“痒风”。《外科证治全书》说:“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千金方》描述:“痒症不一,妇人血虚,或通身痒,或头面痒,如虫行皮中。”此例瘙痒数月,并逐渐加重,兼有面色少华,心悸眩晕,失眠健忘,肢体乏力等症状表现。究其原因,此乃心脾两虚,气血缺损,肤失润养,风邪入侵而成瘙痒。故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龙眼肉、当归、白芍、酸枣仁、大枣等补益心脾,益气补血;白蒺藜、白鲜皮、蛇床子、防风疏风止痒,而收全功。

友情提示:该小偏方收集自网络,不保证有效和安全,请谨慎使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猜你喜欢

  • 中医小偏方巧除宝宝口臭

    大米500克,南瓜大半个(或2--3斤),红糖适量。将大米淘净,加水煮至七、八成熟时,滤起,南瓜去皮,挖去瓤,切成块,用油、盐炒过后,即将过滤之大米倒于南瓜上,慢火蒸熟。若蒸时加入适量红糖,其味更美。 本方适用于脾失健运所致之厌食症。

  • 中医治口臭的偏方和秘方

    鲜麦冬500克,白蜜适量。将鲜麦冬捣汁,人白蜜,隔水加热至饴糖状。每眼2--3七匙,用温酒或白开水化服。本方适用于小儿固体虚所致之厌食。

  • 中医治疗小儿鹅口疮民间小偏方八则

    炒扁豆、党参、玉竹、山栀、乌梅各等分,白糖适量。各药加水同煮,至豆熟时取汁,加白糖饮服。 本方适用于因脾胃虚弱所致的厌食症。

  • 中医中药妙方治疗口臭

    通便茶 药物:胖大海3枚 用法:上药放入盖杯中,用沸水冲泡,当水饮用。 疗效:次方治婴幼儿便秘32例,均收显效。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 1990

  • 最简单的治疗口臭偏方

    大黄粉 药物:大黄适量 用法:将大黄烘干研末备用。 用时取10克,加少量酒调成糊状,涂于肚脐部,用纱布固定,再用热水袋热敷10钟,每天1次。 疗效:次方治婴幼儿便秘30例,痊愈28例,有效2例。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 1988

  • 口臭偏方 治疗口臭有法宝

    婴幼儿腹泻是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肠道病毒而引起肠道消化功能紊乱的一个综合征。以大便稀薄,便次增多,或如水样为特征。属中医学腹泻”、泄泻”范畴。未病先防做好病前调养护理与卫生十分重要。(一)一般措施1.提倡母乳喂养。如人工

  • 口臭偏方食疗方法

    芋头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芋头中含有一种天然的多糖类高分子植物胶体,有很好的止泻作用,并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当小儿发生腹泻时,可取个大肥实的芋头煮或烤熟,剥皮蘸白糖吃,不拘多少,每日1~2次,单纯腹泻可停用其他药物。一般1

  • 口疮方

    李浚川,全国名老中医,行医执教50载,精通医理,勤于实践,学验俱丰。李老认为,儿童厌食症是一种似疳非疳,似积非积的病证,多因喂养不当,脾胃虚弱,湿热阻滞中焦或胃阴不足而致。现将李老治疗儿童厌食症的经验总结如下。1.整体辨治,健脾化湿。治疗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