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一生就做一件事

一生就做一件事

收录日期:2025-11-20 22:48:36  热度:9℃

在敦煌研究院办公楼有一座栩栩如生的塑像,名为《青春》,是一个年轻的短发少女。她背着行军被包,肩上斜挎着书包,手拿一顶草帽。她的原型塑的是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全国劳动模范、敦煌研究院院长、文博研究馆员、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樊锦诗。

大学时代,樊锦诗和她的同学彭金章相恋,毕业时彭金章分到了武汉大学。一年后,彭金章千里迢迢来到敦煌看望樊锦诗。他发现恋人变了,变土了。住的,吃的,哪像上海人,哪像在北京读书时青春勃发的样子。他们曾经约定,3年就回去,可是结婚后分居20多年,千里相隔,夫妻不能团聚,母子难以相见。一家4口,分居三地,在爱情、亲情和事业之间,樊锦诗不断经受着煎熬,可她还是选择了敦煌。最终,她硬是把丈夫从武汉拽到了敦煌。

40多年的风雨和坎坷,樊锦诗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先后撰写了《莫高窟北朝洞窟分期》、《莫高窟隋代洞窟分期》、《莫高窟唐代前期洞窟分期》等论文,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揭示了各个时期洞窟发展演变的规律和时代特征。这些学术成果不仅确定了洞窟本身的时代,而且为敦煌石窟的各项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0年,有人提出,为了加大旅游开发,要把莫高窟上市。为了保护敦煌不受人为伤害,樊锦诗宁可不当敦煌研究院院长,也不同意,最终阻止了这一行为。为了实现敦煌遗产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2003年,樊锦诗提出的《建设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议》被采纳并正在实施,一个全新的“数字敦煌”正向人们款款走来。

日出三危,日落鸣沙,大漠的风沙吹白了樊锦诗的双鬓,但敦煌莫高窟却在樊锦诗和她前辈们的手中,洗尽尘沙,重新容光焕发。这里凝固了她的青春,凝固了她的感情,也凝固了她的人生。

“我一生就做这一件事。”有着和飞天一样美丽的名字的樊锦诗,为了心中的飞天,把一生都献给了敦煌。一个人,为了自己钟爱的事业,心无旁骛,孜孜以求,奋斗终生,这是一种坚持,一种执著,也是一种高尚的品格,唯如此,才有希望的未来,辉煌的成功。


猜你喜欢

  • 丢命的攀援

    李扯火听说乌老大这几天发了,心里真是痒痒的。他不知道这个平时求本事没有的乌老大怎么会一夜之间就发了?他到底是捡到了金砖还是弄到了珠宝?于是,他决定上乌老大家里去看个究竟。这天晚上,他便带着一包好烟,提着一瓶好酒来到了乌老大的家里。当他一进门

  • 困在电梯里的男人和女人

    儿子在家削苹果时,不慎割破了手指,流了不少血,女人心急如焚,幸好她知道隔壁那栋楼的六楼有一家私人诊所。她让儿子在家里等她,她要去买些止血消炎的药。刚拐过墙角,眼见着电梯门就要合上。女人慌忙喊了一声“等等我。”便提了长裙,快跑着挤了进来。电梯

  • 简单的想法却是最艰难的梦想

    刘华儿是个老实本份的来自外省山区的农民工,一直在这个城市里的各个建筑工地上打工,靠干体力活养育着一家老小,这一干就是十余年,其参与建设的高楼大厦也多达十余处。最后由于一次意外,摔断了腿,从此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起路来,不得不拄着双拐。在即将离

  • 夜幕下的清正街

    在我居住的大都市里有条街,名字很好听——清正街,虽然有清正二字,却一点都不清正,了解这条街的人都知道,这条街是这座大都市里有名的“红灯区。”附近的居民们大都不屑于走这条街,但这条街却依旧分外的繁华与热闹。每到夜幕降临,清正街上数十家洗头房、

  • 谁创造了月亮?

    天上的烈阳早已落下,寂静的黑夜笼罩着大地。黑暗无边的天空中只有不计其数的星星眨着眼睛。“呼...”一阵萧瑟的寒风呼啸着吹过一户门上挂着写有“月府”二字的用檀香木制成的精致门匾的贵族人家。静耳细听...月府内传出若有若无的女子的哭泣声,那哭泣

  • 特洛伊之谜

    荷马史诗中富丽的城市、坚固的城堡和激烈的战争,长期来被认为是没有根据的奇谈。但是对荷马史诗怀有热切信念的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却找到了传说中的城堡特洛伊及其无尽宝藏的所在地。从此,施里曼和特洛伊的故事成为考古史上最动人心弦的伟大传奇,爱琴文明也

  • 乌鸦歼仇

    从前,有一群乌鸦和一群猫头鹰,生活在同一座森林中,两群鸟结了怨仇。乌鸦知道猫头鹰白天看不见东西,于是每到白天就杀进猫头鹰的巢中,啄杀猫头鹰,吃它们的肉。猫头鹰知道乌鸦夜里看不见东西,于是每到夜里就杀进乌鸦的窝里,啄杀乌鸦,剖腹开肠,吃它们的

  • 白香象的故事

    从前有两个国家,一叫迦尸国,一叫比提醯国。比提醯国王养了一头大香象,力大无穷,勇猛善斗。依靠着这头大香象,比提醯国屡次打败迦尸国的军队。迦尸国王一心一意也想找那么一头大香象,好与比提醯国一决雌雄,打败他们的军队。有一次,有人报告迦尸国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