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剃头匠的故事

剃头匠的故事

收录日期:2025-11-21 12:12:36  热度:7℃

二扁是我们村里的剃头匠,孤身一人,长年累月挑着剃头担子走村串户给乡亲们剃头,腰过早的就压弯了,所以四十多岁的人看上去足有五六十多岁。

二扁人很憨直,爱说笑话,手艺也很地道,所以远近村里让他剃头的人很多。遇着二扁有事走不到的村庄,男人们的头发再长也不到其他的地方去剃,急的老婆拿住笤帚圪垯满院赶,可爷们还是非等到二扁来了才剃头。

二扁出来给人剃头从不吆喝,挑的担子也很浪漫,一头是个油漆桶做的小柴火炉,炉上有一个烟熏火燎的铁砂锅,铁砂锅上面坐着个洋瓷盆,盆里摆着条厚毛巾;另一头是个上窄下宽的梯形凳子,五面带装板,四格三抽屉,前面带鋬能上锁,剃头的工具大都安放在这三个抽屉里,像推子、剃刀,剪子、梳子、胡刷、肥皂、……等等,还有一个重要的东西也是挂在这一头的,那便是打磨剃刀的长约三四十厘米、宽约十厘米的一条磨刀布,布的两面被剃刀鐾的明光发亮,放下担子靠墙一竖,俨然就像将帅们的“令牌”,很是让人折服。

风和日丽的日子,二扁就挑担出来给乡亲们剃头,从一个村子到下一个村子,再到另一个村子……,每月轮流一次,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只要二扁一来,村里的爷们就像过年,啥活也不干了,领着小的、搀着老的专门等着剃头,说是等剃头,其实也是想凑堆说说话,家长里短的在一块喷一会。另外也想从二扁那里得些前村后庄的新鲜事,二扁这时也会一边干活一边不紧不慢的将自己得到的新消息说给大伙听一听:像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啦、谁家的的孩子当兵立功啦、谁家的山羊被偷啦、谁家的蔬菜卖发啦……。

听到喜事,大伙一块乐一乐;听到伤心事,大伙又一起叹一叹。那阵势,二扁俨然成了节目主持人,但又不影响他手中的活儿,十几分钟下来,毛巾一抖,一个头就剃好了。不需要刮脸的,洗洗头就算完事,需要刮脸的,拿热毛巾嘴上一捂,下巴上再用热毛巾一溻,剃刀在剃刀布上来回这么一鐾,只听“呲棱、呲棱……”几声响,再长的胡子眨眼间就给你嘟噜个精光。我小时候爱围着二扁的剃头挑子跑前跑后的玩耍,帮他抱抱柴火、提提水,为此也挨了大人不少吵,因为一玩起来就会忘了上学,看着二扁剃完头给大人们掐筋、打眼、掏耳朵……,大人们挤眉、弄眼、伸脖子……,感觉很好玩也很好笑。

二扁剃头很少能收到现钱,大部分都是记账,等到乡亲们收了麦子或者收了玉米、谷子再算帐,本来乡里乡亲剃头的价钱便宜得就再也不能便宜了,这么一欠账,一年到头来也赚不了几个钱,所以他的房子在村里头是最差的,半土半砖,孤零零的……,显得很寒碜,也很无奈。

有很多好心的大婶大娘想给二扁说个知热知冷、烧水做饭的媳妇,但女方不是嫌二扁家里穷,就是嫌剃头的名声不好听作罢了。后来有人再提起这事,二扁干脆就笑着连忙说:“算了算了,找我剃头还能凑合,找我吃喜糖,这辈子就甭想了!”手里的活儿依旧干的利索、漂亮。

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却使二扁的生活彻底改变了。

那是一个冬天的下午,二扁在邻村程庄剃头,看看天色已晚,边收拾剃头挑子准备回家。突然听见身后有人唤他,二扁扭头一看,见是一位大嫂——这三里五村的男人二扁大都认识,可女的二扁确实有点含糊。

“有啥事吗?大嫂!”二扁问道,

“俺想找你剃个头”大嫂回答说。

“你别拿我开玩笑了,我只会给男人剃头,可不会给女的剪发。”二扁笑笑说道,

“不是俺剃头,是俺当家的要剃头。”大嫂回答说。

“明天吧!今儿太晚了。”二扁说道,

“明天!明天可不行!明天他就要下葬了!”大嫂着急的说。

“啥!死人!”二扁吓了一跳,“死人我可不剃!我只给活人剃头,再说我们这一行也有讲究……,也忌讳……!”

“帮帮忙吧大兄弟!俺当家的是在自卫反击战中腿被炸没的,平时在家都是我给他剪剪头,他死前有个心愿:想光光鲜鲜穿上退伍时发的军装去见他那些牺牲多年的老战友,可是……”大嫂的声音有点哽咽了,“可是他的头发太长了,军帽根本戴不上,俺这才来求你……”大嫂低头用手揉捏着棉袄的下摆角,泪水嘀嗒、嘀嗒的落在了前襟上。

二扁此时全明白了——死者叫锁柱,是自卫反击战中的英雄,上午给人剃头时还听人说起过他的事。

“剃!去剃!现在就去剃!”二扁的眼睛湿润了……

从大嫂家里出来,夜已深沉——平时十几分钟的剃头活,二扁足足干了两个多小时……

他也弄不清楚是对死者的一种安慰还是对英雄的一种敬仰……

反正从那时起,附近村里的智障伤残、孤寡老人都成了二扁免费上门剃头的对象。后来经人撮合,锁柱大嫂也成了二扁的好帮手。

猜你喜欢

  •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小故事五则

    竹扇题字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的一座桥。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

  • 十常侍是哪个时期的人?他们都是太监吗?

    汉灵帝大概在十一岁左右就登基为帝了,这12个中常侍就成为了汉灵帝身边最得力的助手。汉灵帝甚至还说十常侍中的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可见在十常侍的熏陶下,他已经难以分辨是非曲直了。在汉灵帝心中,这十二个人就是他的父母,是他最相信的人。汉灵

  • 三郤是自杀还是他杀?为何晋厉公容不下他们

    公元前575年,晋国国君晋厉公率领大军和楚共王所率领的楚军在鄢陵大战,最后楚军大败,晋厉公夺回霸权。回国后,举国同庆。晋厉公年轻有为,仅仅继位五年时间,就相继打败了秦国和楚国这样的大国,可想而知是有多么厉害了。因为建立了功业,晋厉公非常骄傲

  • 黄渤式的软坚持

    如果你要看史泰龙的硬汉形象你就别看了,如果你迷世家门阀富二代你就别来了。这是一个关于努力的故事。主人公黄渤从一个酒吧歌手最终成为喜剧演员。老一辈对年轻人的抱怨很多,很重要的就是:“吃苦没有我们多。”吃苦是一种扛折腾的能力,这种折腾可以来自天

  • 栾书为何要对付三郤?三郤最后的结局是怎么

    公元前583年,赵氏媳妇晋国公主赵庄姬突然向弟弟晋景公揭露了赵氏的谋逆之罪。这一重磅炸弹被投出来,众人皆非常吃惊,就连赵氏族人也不例外。两年前,赵庄姬和丈夫的叔叔赵婴齐的通奸绯闻传得满天飞,消息一出,赵婴齐便被族中两位亲哥哥赵括、赵同赶出了

  • 明代第一专权宦官王振的故事 王振的威势到

    王振是明英宗时期的专权宦官,同时也是明朝第一代专权宦官,宦官掌权在明代自王振起。所以在明朝的宦官中,他虽然并不是最有名的那位,却也是无法忽视的一位。后世留下了许多与王振有关的故事,可以让大家看清楚王振的丑恶嘴脸。王振在最开始的时候,尽管有野

  • 如何评价宦官王振?王振是个什么样的人?

    王振是明朝第一代奸宦,在他之前因为吸取前朝宦官专政导致亡国的教训,明太祖朱元璋一早就下了禁止宦官干涉朝政的规矩。朱元璋不仅要求宦官不许干涉朝政,甚至还禁止他们读书识字。由此可见,明朝对宦官的限制多大。王振专政,在于明英宗一朝。明英宗之前的明

  • 明英宗到底有多宠爱王振 明朝奸宦王振有多

    王振是中国明朝著名宦官,是今河北蔚县人氏,是中国明朝历史上第一个专权乱政的宦官。在王振之前,因为朱明王朝先辈严禁宦官接触朝政的规矩,从未有哪个宦官达到他的高度。王振之所以能开明朝宦官专权乱政先河,与明英宗的无条件信任和重用有关。明英宗对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