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多么困难都能帮助别人

多么困难都能帮助别人

收录日期:2025-11-20 15:21:03  热度:9℃

在一个酒宴上,一位外县教育部门的公务员给大家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我至今铭记在心。

我工作的地方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许多家庭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生活富裕的人难以想象他们生活得如何艰辛。我负责一项救助贫困生的工作,在社会力量和被救助者之间牵线搭桥,让那些失学的孩子重新看到希望的曙光。

前段时间,我到乡下看望这些孩子,了解救助工作的落实情况。我每天或乘车,或步行,行走几十里才能见到两三个贫困生。几天下来,令人欣慰,相当多的失学儿童得到了救助,纷纷入校就读。

就在准备结束走访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位“送礼”的家长。这是一位含辛茹苦的母亲,3年前丈夫去世,她苦苦操持着几亩田地供儿子读书。她病痛缠身,常年的辛劳和背负的债务已使这位母亲的身心到达崩溃的边缘。不过现在,她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更大了,她的儿子已经受到社会救助,至少可以保证他读完9年义务教育。

我边走边给她解释,我们不能接受家长的任何回报。她挎着一篮刚刚晾晒好的干果紧追不舍,斗笠被风吹掉了也无心去捡。“你不吃饭行,果子不要也行,可是得告诉我恩人的姓名哪,我要当面感谢他!”她在我身后带着哭腔喊道:“哪有受人恩情,不说声谢谢的道理啊?”

我心里一动,停下脚步,掏出笔,工工整整写下救助者的姓名、地址,然后告诉她一些情况:那位恩人在市里某所大学读书,他曾打电话要我推荐一个最需要帮助的小学生,一直资助到他读完初中。经过研究决定,教育局推荐了你家的孩子。“其他的情况,我就不清楚了,你让孩子写封感谢信过去,也可让人家放心。”她听我这么一说,很安心地点点头,没有再挽留我。

回到单位不久后的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处理文件,这位母亲突然出现在门前,谦卑地站立着,向我问好。

我请她进来,她端端正正地坐着,好像一直在考虑如何说出应该说出的话,很快,她又抬起头:“我到市里找着恩人了,亲口向他说感谢了。”说完这句话,她的脸上显出很快慰的样子。她竟然亲自去市里答谢恩人,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虔诚啊。像她这样的农民,原本出门的机会就非常少,何况现在的车票已涨得那么离谱,她如何承受呢?

我几次劝她喝茶,她才抿了一小口。她紧紧地拢了一下握着的双手,仿佛下了很大的决心,说:“我还有个请求,我想为县里那些穷孩子帮些忙。”我感到很惊讶,她家那么困难,正需要别人救助,还有余力帮助其他人吗?她看出我的疑惑,笑了笑:“我会缝补衣服,还会织毛衣,邻居都说我织得好看冬天一来,穷人的孩子念书,最需要保暖,我想给他们缝几件衣服、织几件毛衣,他们的情况我不熟,你能不能说几个?”

这样的母亲,让我怎么说好呢?我的内心受到一种撞击和震撼,我说:“很感谢你有这种想法,但你现在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读完书,早日成材,再回报社会的帮助。”

这么一句简单的话,竟然使她热泪盈眶:“你不知道,帮助我家的恩人就是咱们县的,听他同学说他家也没有多少钱,靠贷款、做家教才上的大学。他瞒住大家,一上大学就参加了学校的爱心社,课余去拾垃圾、卖报纸、拉赞助,自己挣的血汗钱差不多都给了我家孩子!”

她的眼泪越流越多,她也无心去擦,继续说道:“我一听,头都蒙了,我家不该拿这钱哪!我找到恩人,给他鞠了一大躬,说以后不要再这样辛苦自己了,我和孩子都不会忘掉他的恩情。后来,恩人说了几句话,我心里一下子亮堂多了。”她用我递过去的毛巾擦了一下眼睛,“恩人说:我也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总想着怎样帮助别人。我觉得,人多么困难都能帮助别人。听了这句话,我也想像恩人那样帮助别人,你就说几个学生给我吧!”

我怎能不满足这位母亲的愿望呢?

人多么困难都能帮助别人。

猜你喜欢

  • 百发百中的故事

    解释:每次都能命中目标,形容射箭或射击非常闪。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绝不落空。养由基,是春秋时楚国的名将,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左传》和《史记》都载有他的一些故事。有一次,晋厉公攻伐郑国。楚共王出兵援郑,和晋军相遇于鄢陵(即所谓的鄢陵

  • 百尺竿头的故事

    解释:不满足于已有成就,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ji)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

  • 不自量力的故事

    出处:《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王不匙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宣乎!释义: 不量力”,也就是不自量力”或不自量”,用来表示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或

  • 背水一战的故事

    解释:背靠江河作战,没有退路。形容不留后路,决一死战。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

  • 唇亡齿寒的故事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

  •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叫张三的人,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积攒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但他总是怕别人偷去,就找了一只箱子,把三百两银子钉在箱中,然后埋在屋后地下。可是他还是不放心,怕别人到这儿来挖,于是就想了一个"巧妙"的半法,在纸张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

    西汉的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他曾向刘邦推荐了善于用兵打仗的韩信做大将军,使之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后来有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韩信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萧何设计以庆贺平叛胜利为理由,骗韩信进宫。

  • 草船借箭的故事

    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