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毛泽东未了的黄河情结

毛泽东未了的黄河情结

收录日期:2025-11-20 16:19:52  热度:8℃

1964年一个晴朗夏日。北戴河的海面上,波粼起伏,阳光挥洒,宛若一片金星闪烁的丝绒。极远处,海天一色,湛蓝无垠,整个大海显得格外温馨宁静。这时,一个泳者游出海面,走出金色沙滩。只见他突然加重了步子,身后的脚印仿佛一下深了许多。

这个泳者不是别人,他正是一代匡世伟人毛泽东。

我要去黄河,你们作些准备。毛泽东一回到浴场一号住所,便激奋地说道。

去黄河?主席,你去黄河干什么?毛泽东简单明了的吩咐中往往蕴涵着深邃含义,对此身边工作人员已很习惯,但面对这个似乎是刚从大海里捞出来的斩钉截铁的决定,他们仍感到十分突然。

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呐!稍顷,毛泽东扳着指头接着又说,这次我要带一个智囊团去。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气象、土壤、化学、地质、肥料、水利、电力等等一大批专家,要像李四光这一级的专家。你们给我准备一些应付艰苦生活的东西。我们大家都骑马,沿黄河逆流而上,去寻找黄河的源头,把这条河从头了解起,让它能更好地为我们的民族造福。我还可以到黄河里去游泳啊!

说完,毛泽东便不再言语了,仿佛这条母亲河正在他胸中奔腾流淌。

熟读经书的毛泽东,他深知黄河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地位。

早在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治国良臣管子就曾说过,善为国者,必先除五害。水一害也,旱一害也五害之中水为大。千百年来,黄河多少次漫流失控,尸漂四野?频繁的洪水灾害,直接危及中国大片精华疆土,直至成为历代王朝霸业兴衰、政权更替的导火索。正因如此,汉武帝率众堵口黄河岸,宋太祖御诏疏通黄漕运,忽必烈钦令察河源,康熙帝亲览修黄淮

可是,中国革命胜利了,黄河洪水还没有被驯服。面对危如累卵的国之忧患,作为这个东方大国的最高领袖,他怎能不兴起制伏洪灾、安流息波的强烈愿望呢!

正是这种多重情感的驱使,当天下大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毛泽东第一次出京巡视便选定了黄河。从古城开封到悬河岸边,从邙山之顶到引黄渠畔,他一路察看防洪形势,询问治黄方略,展望大河前景,活跃的思维一刻也没有离开这条大河。

在兰考县东坝头,这个一百年前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的地方,面对危如累卵的悬河形势,毛泽东听说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黄河曾发生一场特大洪水,水势汹涌,尸漂遍野,灾情严重,留下了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万锦滩的民谣。毛泽东关切地问黄河涨上天怎么办?面对领袖的千古一问,在场的陪同人员提出修建水库防御特大洪水的初步对策,对此他明确表态说大水库修起来解决了水患,还能为灌溉、发电,通航提供条件,是可以研究的,体现了一代伟人对加快黄河除害兴利步伐的迫切愿望。

正是在那次谈话中,陪同者还提出从长远看,将来还要从长江流域引水入黄河的远期设想,对此,毛泽东风趣地说:通天河就是猪八戒去的那个地方吧?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来是可以的。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视察结束时,毛泽东意味深长地留下了这句深情嘱托。

毛泽东的一生极具挑战性。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每一场奋斗,无不是举重若轻、胜似闲庭信步的必胜情怀。但对于黄河,他却从不轻言征服,不用修好、根治之类的字眼,也很少像对长江那样发出响亮的赞美之声,他更多的是仔细品味发生在黄河身边的那些历史故事,惦记着千百年来大河两岸深沉的忧患

伟大领袖的黄河之行,曾使多少人心潮激荡,夜不能寐!

可毛泽东本人似乎对于这次黄河之行并不太满意, 那次考察,不过是走马观花,没有看出多少东西。千疮百孔的黄河仍未治好,还没能走上造福人民之路啊。毛泽东几次对有关人员如是说。

特别是对于那座三门峡工程,毛泽东更是牵念有加。早在当初批准这个项目开工时,他就明确表示要修水库,不要泥库。可是工程建成后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每念及此,这竟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毛泽东想千里骑马走黄河,还有一层更深的考虑,那就是:借助这次黄河之行,努力打破与外界的阻隔,重新沟通自己与中国社会实际层面的联系。战争年代里他从未有过这种感觉。

在赣闽苏区,只要有几天时间,他就会找来农民、商人、手工业者甚至地主,开个调查会。当地的社会结构、风土人情,乃至一块豆腐卖多少钱,谁家的水酒最受欢迎,土布、盐和洋火从哪里进的货,他都了如指掌。

在延安,他穿着和农民几乎一样的棉袄,走在街上。各种人都和他打招呼、聊天,大到边区政策建议、甚至农民说他的一句闲话,都能声声入耳。那时候,外有强敌围剿,内有路线斗争,并不时夹杂着共产国际太上皇指手划脚的声音。但不管多么艰难曲折,如何荆棘丛生,在真正的铜墙铁壁的拥戴下,毛泽东都出神入化地挺了过来,玩数万敌军于股掌,而且每走一步都感到很踏实。

如今,那种如鱼得水的感觉怎么找不到了?曾几何时,全国各地还是一片莺歌燕舞,各行各业卫星频升,捷报频传,为何突然间就变得天灾人祸,怨声四起,饥荒死人的报告纷至沓来

为此,毛泽东很感困惑,决心到基层直接进行调查研究。

1960年6月,他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十年总结》中写道:八月在北戴河,中央起草了一个人民公社决议,九月发表。几个月内公社的架子就搭起来了,但是乱子出得不少我们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他在不同场合提议,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次,毛泽东还向他的卫士披露了自己埋藏已久的心迹,他说:我有三大志愿,一是要下去搞一年工业,搞一年农业,搞半年商业,这样使我多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我不当官僚主义,对全国干部也是个推动。二是要骑马到黄河、长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要请一位地质学家、一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一起去。三是最后写一部书,把我的一生写进去,把我的缺点、错误统统写进去。

可是,人一旦到了至高无上的境地,就连最起码的要求也成了一种奢望。他似乎怎么也无法走出这座围城。

毛泽东觉得再也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也许这正是他要走出丰泽园,走出菊香书屋,凭借黄河再度突围的真正含义。

1964年8月初,平阔恬静的北戴河浴场突然传来一阵军马嘶鸣之声,一支由中共中央警卫局局长汪东兴精心组建的骑兵大队,在北京西郊香山经过特殊训练后,奉调紧急赶至北戴河海滨。

年逾古稀的毛泽东,在卫士簇拥下登上一匹专门挑选的白色高头大马。他昂首挺胸,挽缰策马,行进在金色的沙滩上,一如当年屈指行程二万之风采再现。

练吧,不会骑马就去不了黄河。如果人生连黄河都没有见过,那是会后悔的。毛泽东语重心长地鼓励身边工作人员。

然而,就在这时,一场千里走黄河的壮行却注定要搁浅了。因为毛泽东感到中国已经出了修正主义。

一顿寿宴大家吃得索然无味。

中国出现修正主义,当然要比千里走黄河重要。于是,黄河骑兵大队很快就宣布解散。一场最高规格的黄河壮行计划无果而终。

黄河啊,这是毛泽东魂牵梦绕的一条大河!

猜你喜欢

  • 亚历山大:猜猜我是谁

    亚历山大大帝骑马旅行到俄国西部。一天,他来到一家乡镇小客栈。为进一步了解民情,他决定徒步旅行。当他穿着没有任何标志的平纹布衣走到一个岔路口时,记不清回客栈的路了。亚历山大无意中看见有个军人站在一家旅馆门口,于是他走上去问道:“朋友,你能告诉

  • 怀素芭蕉练字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怀素自幼聪明好学,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

  • 马丁•路德

    路德对天主教会的苦衷是逐渐产生的。1510年他去罗马旅游,耳闻罗马牧师的贪污腐化和世俗观念,他感到震惊;目睹天主教会实行的受贿赎罪,他极其愤怒,公开表示抗议(赎罪是天主教会赐予的对罪犯惩罚的一种宽恕;包括减少罪犯必须炼狱的年限)。1517年

  • 达芬奇学画

    达.芬奇十四岁那年,到佛罗伦斯拜著名艺术家弗罗基俄为师。弗罗基俄是位很严格的老师,他给达.芬奇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画鸡蛋。开头,达.芬奇画得很有兴致,可是以后第二课,第三课,......老师还是让他画鸡蛋,这使达.芬奇想不通了,小小的鸡蛋,有甚

  • 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

  • 善意的谎言

    善意的谎言在这个善意的谎言的故事中,我将向你讲述一个发生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个村庄以和平与诚实闻名,居民们以助人为乐、忠诚正直而自豪。然而,就在这个似乎完美无缺的社区中,存在着一位特殊的女孩,名叫艾丽。艾丽天生患有一种罕见的疾病,每当她说

  • 我们到底怕什么

    人类是一个复杂的生物,我们的思想和情绪纵横交错,无时无刻不被各种情感所驱使。我们会感到快乐、愤怒、伤心、失望等等,但同时,我们也有一种强烈的情感存在,那就是恐惧。恐惧是一种原始的情感,存在于生物的基因中,让我们能够适应并保护自己免受潜在的威

  • 生命的支点

    生命的支点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人和事,它们无疑是我们成长的支点。这些支点可以是一个良师益友、一本启蒙之书、或者是一段艰难的经历。支点,顾名思义,是支撑着我们前行的力量。它们能够承受我们身体和心理的负担,给予我们持续向前的动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