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秘密本子

秘密本子

收录日期:2025-11-21 15:57:55  热度:10℃

妈妈动手术的前一天下午,给我发了一条微信:“看到旁边的小陈(妈妈的同室病友)被医生推进手术室了,不免有些担心,怕自己进去手术室万一出不来了,那该有多遗憾。有些事我想和你说一下,其实要说的我都写在你教我用微信的那个本子里,你看一下就好了!”

妈妈的语气是平静的,平静地好像在和我说一件平常的琐事,平静地让我的心情分外的不平静。

克制住内心的暗涌,我给妈妈发了一个“哈哈哈大笑”的表情,嗔怪妈妈胡思乱想,不仅吓唬自己还吓唬我们。

妈妈的“那个本子”,其实我并不是第一次听说。

有次回娘家,妈妈拿着手机让我帮她微信删除一个人,于是我听到了一个有点悲伤的故事。

妈妈的朋友,称呼她为李阿姨吧。李阿姨今年65岁,一儿一女均在外地工作,李阿姨和老伴在小县城过着悠闲自在的退休生活。

一日,俩人和往常一样准备去公园散步。李阿姨对老伴说:门口蔬菜店新到了一批好吃的贝贝南瓜,我先去看看,在店门口等你。

老伴走上前一看,双腿发软扑倒在地,那个躺在地上头上不断有血流出的人,不就是只比他先出門几步的李阿姨吗?

急救车把李阿姨送到医院,终不治身亡。

老伴悲恸欲绝,妈妈告诉我,平时李阿姨包揽了家里的一切家务活,把老头照顾得舒舒服服,可谁料到她猝不及防撒手而去,留下老伴一人,想找件换洗衣服都不知道放在哪儿。

妈妈说,你帮我删了她吧,看到她在通讯录上,而人已不在,我心里难过。

晚上和妈妈一起散步,扯一些絮絮叨叨的小事。聊着聊着,妈妈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对我说:我有一个本子,我把所有的银行卡号和密码都写在了这个本子上。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这个本子你们不要搞丢了。

我知道,肯定是李阿姨的意外让妈妈有了防备不测之心。

我大大咧咧地问:那这个本子,你究竟藏在哪儿?

也许是看多了这个世界的意外,我从来不会刻意地回避死亡。我趁机告诉妈妈,我也有这样的一个秘密本子。

有一年和闺蜜们去草原旅行,租好的车在火车站接我们。凌晨12点多的时候,我们的车陷进了淤泥。司机叫了救援车辆拖车,十分钟后车被顺利拖了出来。但不等下车站在路边等待的我们回过神来,两辆车就绝尘而去,留下四个手无寸铁的女人(手机和行李全部在车上)在漆黑漆黑的荒郊野岭惊慌失措。

脑子里许多念头呼啸而过,想起自己竟然没有好好和亲人告别,就将要陷入险境,那个瞬间,除了恐惧,更多的是心痛。

虽然后来证明当时的一切只是一场虚惊,但回来之后,我就找了一个本子,郑重其事写了长长的文字和清单,盖好自己的手印,把本子装进信封,放在一个并不隐秘但却不会被轻易发现的地方。

世事无常,生命无常,没有人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就像万州的公交车事件,谁能想到,好端端出门乘坐一趟公交车,就是与这个世界的诀别?

总以为来日方长,不曾想会有戛然而止。

妈妈住院的那段日子,一天三四次往医院跑,亲眼见到了太多的悲欢离合。有年纪轻轻就被迫切除乳房的未婚女子,有每两天要进医院血透一次的90后,有手术出来还好好的,过了两天却突然病危的壮年男子……生而为人,总有放心不下的人,总有难以割舍的情。珍惜生命,爱护生命,是对生命的尊重。而不忌讳谈论死亡,提前作好防备,是对生命中至亲的人最好的守护和安慰。

五个小时的手术,妈妈平安从手术室出来。顺利出院后,也可以拿妈妈打趣了。哥哥说那天下午我收到妈妈的微信,是哭着给他们打电话的,真没用。而我,笑着说,虚惊一场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词语。

希望妈妈的秘密本子,永远不会被我们打开。而我每年,都会打开我的秘密本子,补充进我想要增加的内容,笑着对自己说:真好,你又安然无恙地过了一年。

猜你喜欢

  • 我不是一个好儿子

    在我40岁以后,在我的事业和爱情遭受了挫折和失意时,我才觉悟了做儿子的不是,母亲的伟大不仅在于生下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是加油站。母亲一生都在乡

  • 重复辜负母亲

    外婆去世时,刘英16岁。她是外婆和母亲共同带大的,但外婆的付出甚于母亲。半夜一哭,外婆立刻翻身起床,伺候外孙女吃喝拉撒;学走路时,外婆整天弓着腰,耐心地护着她一步步前行;上学后,外婆风雨无阻坚持早晚接送……刘英没法接受外婆已经走了的事实。那

  • 与我有关的母亲

    一曾经,总在清明前后梦见去世的姥姥。老家习俗说,先人在烧纸的日子托梦,是有所惦记。母亲嘱咐我,烧纸时念叨念叨。“姥姥收着钱过好日子吧,别惦记家里啦”,这类话念着念着,梦里姥姥影像就淡了。很像在最古老的送别路口,连个弯儿都没转,一个眼错,姥姥

  • 文盲母亲写家书

    我们现在很少用书信沟通联系了,但时间退回去十几年,那时鸿雁传书是异地交流的最普遍方式。母亲曾给我写过一封信,我一直保存着,因为它在我心中的分量实在是太重了。母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进过一天学堂,经常说自己是睁眼瞎,因此她一定要让我念大学,

  • 母爱的置换

    广西青年邓喜瑞在一次车祸中被撞成植物人,需要终身护理。债台高筑的的母亲为了唤醒“活着的尸体”,不仅与植物人儿子发生了数百次的深喉之吻,而且用《爱心置换协议书》进行着一项温馨而又可怕的秘密交易:活体捐出自己一只眼睛的角膜,只求受赠者自愿护理邓

  • 幸福的两张面孔

    小的时候,曾经非常迷恋姨妈的家。在他们家里,似乎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愁苦,任何时候敲开他们家的门,不是姨父正在载歌载舞地即兴表演,姨妈和两个孩子笑成一团,就是姨妈在厨房里做饭,姨父跟在她身后,一边轻声细语地说话,一边洗菜淘米。那种温馨安然的气氛

  • 指尖上的父爱

    我的父亲生于20世纪30年代,他做过整整40年乡村小学老师。父亲不仅仅是老师,还是家里几亩自留地的主劳力,平日里起早贪黑地干农活,他的双手因此磨得十分粗糙。我刚学会走路时,常是被父亲的手指牵着的。父亲只伸出一根手指让我抓住。抓着那指头,我总

  • 母亲的“辛德勒名单”

    母亲在肿瘤医院住院期间,认识了一些老姐妹,她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各自的病情,慢慢建立起了一种相依为命的情感。出院时,母亲与病友们相互留下了电话号码。电话本上长长的一串,算上母亲一共12个危在旦夕的生命。从此家里的电话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每天都有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