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义工赵在和

义工赵在和

收录日期:2025-11-21 01:02:44  热度:9℃

新年前后,信件堆满了赵在和的案头。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亲自寄来贺年卡,感谢他对该校一名贫困学生的扶助;一名姓吴的大学生在毕业前夕来信说,“您的爱心教育了我,我决定做一名‘西部志愿者’”;一位在北京某部队医院实习的“准军医”在信中表示,“您资助我从山沟里走出来,我一直卖命地学习和工作,决不辜负您这样的好人!”

73岁的赵在和不过是湖南省湘潭县文化馆一位普通退休干部,但12年来,他帮助471个家境贫困、成绩优异的高中生改变了命运。这个退休老干部赔上自己微薄的退休金,骑自行车、步行、搭公交,行程8万多公里,为贫困学生募得近100万元助学善款,受资助的寒门学子们由此得以跃上名牌高校的“龙门”。

慈善人生不觉老

“一位民营企业老板,最近刚刚经我牵线达成一项捐助:为湘潭县8名贫困大学生捐款,每人每年1万元!”赵在和颇有成就感地告诉记者。

而在12年前,他的成就感还停留在给人照相“抓票子”的层面。直到一次去山村帮人拍照片,他偶然发现,村里品学兼优的小学生王小红与残疾父母等一家5口挤在两间破旧土砖房里。孩子凄楚的眼神,令他一夜无眠。第二天,赵在和就毅然放下一年收入近万元的照相业务,走上了募捐助学路。

为了筹集慈善助学金,赵在和先拿自己的退休金充当经费。他退休后每月工资900多元,除了自己和老伴的生活费外,几乎全充作了募捐经费。虽然迄今已经募得近百万元善款,与整个湘潭市慈善会目前掌握的善款总额大体相当,但他始终信守不从善款中挪用一分钱的承诺。所以,工作经费时常捉襟见肘。因为电话多、来访多,赵在和为了不影响孙子的学习,只好在宿舍楼中租了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昏暗房间当作自己的“慈善工作室”。

为了解贫困学生的真实家庭情况,赵在和还经常搞“内查外调”。内查,是通过教育系统查询孩子的学业成绩、实际表现;外调,是到这个孩子的邻居、同学中间,背靠背地找人了解情况。家庭贫困、成绩优异、求学愿望强烈,这是赵在和坚持的慈善扶助三前提,缺一不可。“我们绝对相信,赵老提出要扶助的学生,一定是那些‘墙上奖状贴得满,碗柜里面油盐空’的特困高材生。”湘潭市委机关干部陈国良说,很多通过赵老捐款的人都这么看。

12年来,赵在和经常整天骑车几十公里跑农村,曾在韶山灌区连人带车翻进了沟渠,还有一次在夜宿山村时不留神掉进粪坑。“有多少回险些丢掉老命,已经记不清了。”

劝募“有爱还须有才”

为了取信于人,赵在和亲手设计名片。这种由当地一家企业赠送的名片背面,印着“钱财如粪土,爱心值千金”、“做一名普通党员、一名堂堂正正的退休干部和勤勤恳恳的慈善义工”。在刚刚结束的湖南省首届慈善大会上,赵在和荣获“湖南慈善奖”。加上以前在国家、省、市、县获得的荣誉,他的名片上印了满满的几行头衔。“这样做不是炫耀,赵老是为了提高劝募的说服力。”湘潭市委新闻中心主任陈敏说。

记者随手翻开赵在和案头的一张“捐助学费到位清单”,上面登记有8个学生获得捐款,捐助者有7个房地产企业或者连锁超市老板,一个政府部门。“我自己没有钱,我是帮贫困学生和慈善家穿针引线,当‘慈善月老’。”赵在和形象地比喻说。

为了当好这个特殊“月老”,赵在和着实花了一番功夫。湘潭县委宣传部曾编印了一本《莲城之子》,集纳湘潭县籍成功人士。赵在和如获至宝,他按图索骥,——联系,收获颇丰。“很多人从此以后就和我结成了扶贫助学战略联盟,资助了一批又一批学生。”

除了找老板,赵在和的另一募捐路子是找官员。所有在湘潭市和湖南省任职的湘潭县籍副县级以上干部,都在赵在和的通讯录上记录在册。原湘潭县委一位主要负责人,调湘潭市任职的调令刚下,赵在和就找到了他,并与之达成了捐助、扶持“协议”。

湘潭县一位干部对记者说,赵在和搞扶贫助学,口才好,很有“煽动力”。一次,在湘潭县部分干部参加的协调会上,赵在和说起一些贫困学生可怜的生存状态,情动处痛哭失声,在场的干部们也眼泪汪汪的。主要领导不仅马上拍板解决一些问题,还现场组织捐款。还有一次,一个嗜赌的老板一夜输掉32万元。赵在和闻讯找到他说,这些钱可扶助8个大学生完成全部学业,或者帮助53个高中生继续学习。算了这笔账,这位老板很受感动,也加入了赵的慈善助学队伍。

“明白账”赢得尊重

“别人相信我,把钱交给我,我更要讲诚信。”赵在和说。记者看到,每一笔捐助,他都登录到《学费到位清单》上。这个清单,详细注明学生姓名、学校、捐款单位、金额、送达方式、学校收款日期和证明人。这样的清单,赵在和整整齐齐装订成册,分门别类,有整整几大本。

记者随手翻看一张清单,上面详细记录着2006年2月4日赵在和前往湘潭县送达总额2万元捐款的情况。受助的8名学子分别考上了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每一笔善款,“运转”全程都有学生、教师亲笔签收,同时注明联系地址和电话。

赵在和不仅“记明白账”,而且严格归纳“慈善档案”。搜集上来的困难学生资料、捐款人资料、往来信件等,分门别类,装订、收藏,记者就前几年的事采访他,他说到某一时期,一准儿就能查阅到那个时期的资料。即使是同一时期的资料,“文件”也分为两组,一组“待办”,一组“急办”,严谨程度令人叹服。

慈善的意义与快乐并非人人明了

劝募有时也会遭受冷遇,赵在和形容是“冷脸伴热脸”。但他认为自己能淡然处之:“我的秘诀就是:嘴甜、腿勤、头硬、心宽、脸厚、眼明、性缓。”

湘潭市一位老板回忆说,有次赵老早上8点来找他。“我们正要开会,我说你先等一下。”这一等,就等到中午12点。老板出来一看,赵老还在门外候着呢。怀着感动和歉疚,老板马上在《教育扶贫联系表》上签字。

近些年,某些受助学子要么杳无音讯,要么索求无度。湘潭一位爱心人士曾经非常伤感地告诉记者,他曾资助过一名贫困大学生数千元,但该生多年没来一封信,近在咫尺也从来不看望自己一下。而对于当年同在资助现场的一位市级领导,这个学生倒是常去要钱、要工作。

赵在和对此感到很愤慨:“拒绝感恩是一种道德癌症!”他给每位受助学子都布置了一个“作业”:写信、打电话汇报学习生活情况。绝大多数的受助学生遵守了这个约定。“好人有好报,您为我们这些贫困学子付出这么多,必将健康长寿!”“赵爷爷,我好心疼你。我恳求您有时也停下匆忙的脚步,给自己一点时间,好好休息,真正享受生活。”“我们占用了您太多的体力、精力和时间,我们衷心希望您留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间,因为你是我们贫困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这些深情的语句为赵在和撑起一个充满爱意的精神家园。

湘潭县委书记朱少中感慨地说,在很多贫困学生的心中,赵老不仅是“慈善爷爷”,更是一位心灵的导航员。有了这样的良性互动,参与赵在和发动的慈善事业的人自然越来越多。赵在和很希望有更多的人同他一道“劝善”,但一直都不能如愿。在他居住的大院里,他曾找过10多个退休干部,但无人响应。不少人打麻将、打门球已经玩了多年,难以丢下;有些老人退休前是名牌教师或者公检法干部,他们退休后凭着“面子”还能挣不少钱。赵在和说,他也曾找亲戚帮忙,但当他发现有人打算抽取部分善款充作“运营费用”时,他选择了继续“单干”。

人到七十古来稀,但老赵有他自己的养生方法。“行善积德、乐善好施,突出善、乐二字,这种心态,最利于延年益寿!”赵在和希望能把慈善助学活动办到2021年,即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那一年,他87岁。

猜你喜欢

  • 两只燕子

    一只灰燕子和一只白燕子在空中相遇。灰燕子说:“朋友很久不见,去我的窝里坐坐吧!”白燕子说:“好呀!好呀!”于是它们一起飞到了灰燕子的窝里。那是一座非常豪华的别墅的房檐下。白燕子说:“哇!灰燕子你的窝真漂亮,主人家的房子真豪华,他家一定很有钱

  • 爱的真谛

    一对中年夫妇走在路上。只见丈夫轻手轻脚大步流星地走在前面,妻子拿着行李箱慢吞吞地跟在在后面,重重的行李压的妻子气喘吁吁,她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又换左手。路人无不指指点点议论地说:“这男人真够呛,妻子拿那么多东西他都不管,太过分了。”

  • 爱是两个人的游戏

    有一个男孩,他遇见了一位漂亮的女孩,他疯狂地爱上了这个女孩。可是这个女孩对他的追求表现的非常冷淡。可是不知道怎么的女孩越是对他爱理不理,越是能挑起了他的挑战心理。越让他感觉女孩有个性,发誓非把女孩追到手不可。他是每天一束花,几天就一顿烛光晚

  • 不再有家

    拖着行李,一脸疲惫的张晨停在火车站的进站口处,默默地转身重新审视着这个他已经生活了将近三十五个年头的城市,最终只能是长长地叹一口气,扭头消失在密集的人群中。从此以后,他与这座城,不再有任何交集。离开这座城市,他并不愿意,可是现实让他没有任何

  • 可愿与我共结秦晋之好

    外婆20岁那年嫁给了外公。那时外婆在乡里的初中教数学。乡里的办学条件比较简陋,语文组和数学组被安置在同一个办公室里。新学期开学的头一天,校长领着一位浓眉大眼的小伙进来,给众人引见:“这位是新来的李老师,以后初中二班的语文课就由他来教。”布置

  • 兄弟情谊

    亲情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显得尤为重要,即使之间有太多的隔阂和仇恨。我的老家在农村,伯父解放后参了军,复员后进了国企,后来被提拔成为科长。事业干的风生水起之时,被查出的了癌症。弥留之际,为了照顾他,厂长说可以让他家的一个小兄弟来“顶职”,并充

  • 恋如风花

    台风欲来,天黑得像口锅。江雪华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也不记得自己在球场的看台坐了多久。校园里,好像已经没几个人了。过去的这三天,不知是怎么过来的,交卷铃一响,感觉整个人像被碾过一样。江雪华呆呆地坐着,然后看到露台外面,雪花样的纸片纷纷扬扬。

  • 红色的舞鞋

    童年的她,喜欢跳舞,不论是芭蕾舞还是民族舞,都是学校每年彩排的重要项目。父母亲都是音乐学院的老师,父亲会作曲,而母亲自小就有黄莺般悦耳的声音,一家人过得很幸福,让很多人都很羡慕。父亲的钢琴弹得特别的好,在钢琴声中长大的她,喜欢随乐曲声来回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