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人到老时四不管

人到老时四不管

收录日期:2025-11-20 23:17:42  热度:8℃

第一条叫“我不管”,不去管自己管不了的事。比如有的家庭,孙辈毕业以后择业,你怎么管?想管也管不了。又比如社会上不公平的事情很多,其中包括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我们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不能不管,这种精神是好的,但从实际出发,我们管得了吗?最重要的是管好自已的健康。身体健康,不得大病,自已少受罪,家人少受累,节省医药费,有利全社会。

第二条叫“我不看”。目前,确实有不少让人看不惯的事情,比如社会道德滑坡,社会风气不好,看多了既让人气愤,也让人无奈。怎么办,我的看法是,不要太较真,咱们退休老人,不要一天到晚睁大两眼,净看那些让人生气的事情,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出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多看看新老朋友,多看看孙辈子女,既怡情养性,又开心愉悦,何必自寻烦恼呢?

第三条叫“我不做”。老年人体力、精力有限,凡事要量力而行,不做超出自已能力的事情。比如亲友家婚丧嫁娶等活动,按照老例,不去不行,怕落埋怨,我看,还是实际一些,上了年纪要学会拒绝,千万不要勉强自已,随着年事增高,更要懂得适可而止,量力而行。

第四条叫“我不给”,主要是对晚辈而言。这些年,社会上的“啃老”现象越来越严重,有些到了而立之年的儿女,还靠父母养活。一些子女为了换大房买好车,不惜榨干老人那点微薄的养老钱。所以,一定要讲个“真”字,一是看他们是否真需要,二是看自已是否真能管。帮助晚辈,必须视情况而定,日常生活确有困难的给,换房子、买名牌的不给;羞于开口、真需要的给,不顾老人只顾自己、張口要的不给。要明白给得愈少,孩子愈贤;给得愈多,孩子依赖性愈强。林则徐有句名言:“子孙有若我者,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若我者,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人到晚年,干吗非去认那个“真”,念上一句“直八”又如何?有道是:我不管,多管有困难;我不看,少看心不烦;我不做,少做免生祸;我不给,多给会后悔。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老年人还真不能活得太认真。

猜你喜欢

  • 一笔火

    从前,乐山迎春门码头边,有一对老夫妻开了个茶馆。老两口心地善良,广结人缘。只是茶馆座落江边,加上门窗又坏,一到冬天,北风呼呼地刮进来,吹得人直打哆嗦。由于喝茶的人寥寥无几,生意冷落,老两口只得讥一顿饱一顿地打发日子。这一年的冬天,来了个和尚

  • 一双粗糙的手

    小夜上初一时认识了一群社会上的小混混,他和这些小混混在一起学会了逃学、抽烟喝酒、打架骂人。父母老师拿他没办法,亲戚见他躲着走。小夜变得越来越坏。这一天正在上课的小夜接到一个小混混的电话,说是自己被欺负了,找他这个兄弟去报仇,让他带着刀快来。

  • 一棒鹰

    清朝辰光,宜兴蜀山附近有个西望圩村。村上有个姓范的小佬①,名字叫鼎甫,因为家里穷,父母把他送到蜀山一个做茶壶的人家去当徒弟。巴望孩子学会一门手艺,弄口饭吃。范鼎甫年纪小,孩子脾气重,空下来总喜欢拿点紫砂泥捏个小鸡、小鸭白相相。有一次鼎甫又偷

  • 七仙山和饭山

    江宁县和安徽搭界的小丹阳乡,有座有名的七仙山。据讲,当初七仙女下凡时,头一脚就踩在这座山尖上,山上有她走过的脚印,山下有她坐过的七仙墩。老早,当地人还盖了座七仙庙来纪念她。离七仙山不远还有座饭山,看上去就像一碗堆得尖尖的饭。这饭山又怎么来的

  • 韩信瓜

    邳县倚宿山盛产三白西瓜。这三白西瓜有三好:"个儿大,皮儿薄,能治病。"老辈人留言:"说三白,道三好,韩信留种有功劳。"由此它又叫"韩信瓜"。韩信年轻时,遍访名山,广交豪杰。听说下邳南蔽江淮,北控齐鲁,是兵家必争之地,韩信便决定到下邳去。韩信

  • 神笔赵登仙

    明末清初,陡岗"七塔村"出了个文人,叫赵登仙。他读了不少古书,蛮有点才学,在州府考试得了个"贡生",四十出头就被人称做"江宁府七支笔"的头一杆笔。他不贪富贵,不慕功名,有官不做,情愿教书过苦日子。平时喜欢写诗做文,替人申冤打抱不平。他随身带

  • 一壶救一命

    宜兴了山北面的上袁村出了个做茶壶的高手叫邵大亨,做的茶壶刮刮叫。官宦之家,文人雅士都想弄到一把"大亨壶"。苏州府台任道溶得到一把大亨壶,高兴得整天捧在手里。有一回,丫鬟侍琴帮任道溶泡茶,一不小心,茶壶跌在地上,掼成碎片,这下闯大祸了!侍琴吓

  • 赤脚黄泥郎

    从前大湖中的船户,每遇到大风大浪,就跪在船头上边烧香边喊:"赤脚黄泥郎救命!"这黄泥郎是谁?传说很久以前,太湖边的坞溪镇上有个私塾先生,人称王秀才。一天,来了个叫黄二郎的小孩,要念书,王秀才收留了他。因为他穿的衣服很脏,满身粘着黄泥,所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