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拾到的金镯子

拾到的金镯子

收录日期:2025-11-21 08:00:33  热度:9℃

古时候,在一座小县城里,比邻而居住着一个老妇人和一个小妇人,平日里互相照顾很是亲近。

一日,一老一小两位妇人同来河畔洗衣服。俩人边洗边聊着闲话,突然老妇人摸到水里有一个硬东西,她“咦?”了一声,把东西拿出水面,阳光下这东西闪闪发亮,还没等看清是什么。冷不防被小妇人抢了去说:“哎呦!这不是我掉的金镯子吗?”

老妇人一听金镯子,急忙去抢,嘴上说:“怎么是你的?我都没看见过你带过金镯子,它是我捡的就应该是我的。”

小妇人那里肯依,紧攥住金镯子连衣服都顾不上拿,转身就往家跑。

老妇人在后面哭天抹泪地追,有旁观者说:“哭有什么用,她是不会还给你的,你想要回来,不如去告官。”老妇人一听有理,转身便跑到衙门去击鼓。

衙役们听见击鼓声,急忙报给正在午睡的县太爷。县太爷因为被打扰了清梦而气得胡子直翘,慢吞吞地更衣,迈着四方步来到了大堂。一拍惊堂木喝道:“堂下妇人,何事击鼓鸣冤?快快道来。”

老妇人便哭哭啼啼说出,在河边洗衣服时,怎么怎么拾到一个金镯子,怎么怎么被小妇人抢走。县太爷一听到金镯子马上来了精神,一拍惊堂木,命人速把小妇人带到大堂。

不久衙役们把小妇人押到堂上,县太爷问小妇人:“听说你掉了一个金镯子,被老妇人拾到,可有此事?”

小妇人本是做贼心虚,被县太爷一问,吓的面如死灰,结结巴巴地说:“是…是…的。”

县太爷微笑地说:“呵!可否把你的金镯子给本官欣赏一下?”

小妇人迟疑了一下,把金镯子拿出来给县太爷。县太爷左看右看细细地打量着金镯子赞叹地说:“真不错,可惜里面的字太小,看不清里面写什么?你能告诉本官镯子里刻着什么字吗?”

小妇人支支吾吾,最后随便蒙了一句。县太爷暗暗一笑,用力一拍惊堂木道:“大胆叼妇,这里面根本就没有字记,我只不过是在蒙你的,现在看来这只金镯子并不是你的了。”

小妇人早就吓堆成一团,磕头如捣蒜一般:“民妇知错了,请大人饶命。”

县太爷一拍惊堂木道:“把这贪财的妇人拉下下去,重打五十大板——退堂。”

在一旁的老妇人急忙道:“大人,她认罪了,这个金镯子应该还给我了吧?”

县太爷一听乐了,他说:“还给你?你是金镯子的主人吗?这是失物——充公,本官会派人寻找失主的——退堂”说完便拿着金镯子走下堂去。

可怜小妇人的屁股被打得皮开肉绽,而告状的老妇人也是两手空空而回。俩人不但没得到好处,还因此结仇,成为了冤家、老死不相往来。

县太爷得到金镯子之后,拿着金镯子美滋滋地来到一家妓院里,用它哄妓院里最美的姑娘。姑娘接过县太爷的金镯子开心的在他脸上“啪嗒”亲了一下,把个县太爷乐得胡子直颤。

猜你喜欢

  • 两袖清风的故事

    【典 故】 两袖清风( liǎng xiù qīng fēng ) 一、 其实早在元朝文学家魏初的《送杨季海》一诗中就已出现了“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魏初,字太初,号青崖,著有《青崖集》五卷,曾任元朝中书省掾吏、监察御

  • 路不拾遗的故事

    故事一 唐朝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今河北大名、邯郸一带),不小心把一件衣服丢了。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有人劝慰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那人听了心里话:这可能吗?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失去的衣服。

  • 量体裁衣的故事

    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响,他裁制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不合体。一次,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请教老爷,您当官当了多少年了?”御史大夫很奇怪:“你量体裁衣就够了,还要问这些干什么?”裁缝回答说

  • 买椟还珠的故事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 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 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

  • 名落孙山的故事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 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

  • 门庭若市的故事

    出处: 《战国策·齐策》齐王乃下令: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子市朝,闯寡人之开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豫,门庭若市。释义: 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集市一样。形容来的人多。故事

  • 马首是瞻的故事

    出处: 《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基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释义: “瞻”是看的意思。这则成语的本意是,作战是士兵看着主 将的马头决定行动的方向。现在用来比喻服从指挥或者乐于追随。 故事: 战国时,晋淖公联合了十二

  • 盲人摸象的故事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