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海伦·凯勒的故事

海伦·凯勒的故事

收录日期:2025-11-20 14:40:36  热度:9℃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的聋盲女作家、教育家。她出生后十九从此双目失明,并有聋哑之疾,但以惊人毅力学完小学到大学全部课程。她通晓英、法、德、拉丁、希腊等5种语言,出版了《乐观》、《走向光明》、《我的生活》等14部著作。有的被译成50余种文字,风靡5大洲。1965年,当她85岁高龄时被选为“世界十大女性”之一。

海伦·凯勒于一八八○年出生,一九六八年逝世,活了八十八岁,经历了两个世纪。她出生后十九个月便患了一场猩红热,重病夺去了她的听力和视力,变成又聋又瞎,同时嘴巴也发不出声了。看来这么一个五官三废的一岁半的幼儿一辈子也没有什么希望了。可是世界上也真有奇迹,后来由于她的顽强不屈,刻苦奋斗和她的老师安妮·苏利文小姐教导有方,当然还由于她有出众的天赋,因此她从七岁开始受教育,经过了几年的努力,终于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她学懂的文字有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之多,而且知识渊博。她从二十四岁大学毕业后到她逝世这六十多年的期间,她的主要职务是写作和讲演,她跑遍美国各地,周游世界各国,全心全意为聋盲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贡献一生,曾受到许多国家的政府、人民和高等院校的赞扬和嘉奖。一九五九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一九○四年,也就是海伦二十四岁的那年,她以优等成绩通过了大学毕业考试。

海伦大学毕业之后,投身于为聋盲人服务的事业,她跑遍全国为聋盲人学校的筹建募集基金。同时她笔不停挥地从事写作。还在大学时代她就写作了著名的《我的生活故事》。以后她陆续写出了《我生活的世界》、《石墙之歌》、《走出黑暗》、《我的老师安妮·苏利文·麦西》、《乐观》、《海伦·凯勒在苏格兰》、《海伦·凯勒:她的社会主义年代》等十四部著作。书中提到的《倘若我能看见三天》是海伦给《大西洋月刊》写的一篇散文。

海伦的一生经历丰富,除了见于她本人的著作之外,别人研究她的著作数以百计。 美国曾出版过著名的传记作家约瑟夫·拉希的一部八百多页的巨著《海伦和老师》,材料最丰富,图片也很多。拉希把老师与学生写在一本书里是很有道理的。安妮当海伦的老师达五十年之久,和海伦结成不解之缘,赢得了“海伦的另一半”的美名。马克·吐温称赞这师徒二人“组成了一个完美无缺的整体”。海伦自己也说:“要是没有老师,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

猜你喜欢

  • 喜欢对的人,会让你发光

    他的微笑,慌乱了我的青春永远忘不了2005年的那个有些苦闷的夏天,复读班教室里,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像秋天里霜打的茄子。天知道我有多讨厌读书这件事情,可考大学是父母给我设置的最低人生目标。从小他俩忙着考察忙着做实验,很少管我,也很少有精力经营

  • 想家的时候

    女孩上车已经没有了座位。司机喊着往里走,女孩往车厢里边挪了挪,才抓好手,忽然一个男孩出现在了眼前。看见男孩的一瞬,她的眼前灿然一亮。男孩的鼻梁高挺,眼睛又大又明,脸上怎么有了青春痘?女孩看着偷偷笑着,笑着看着。男孩是坐着的,猛然看见上来了一

  • 再小的爱好也怕坚持

    李咏主持电视节目《咏乐汇》,采访了许多成功人士。在节目临近结束时,他习惯问这些成功人士的成功秘诀是什么?我们发现,他们回答最多的答案是两个字“坚持”。这种回答确实很老套,但“坚持”的确是成功的最大秘诀之一。最近,美国媒体评出了“全美最牛的读

  • 只开一扇门

    有头饿得发昏的驴子到处找草吃,它一头钻进谷仓,发现仓库两头各有一堆谷草,大小差不多。驴子站在两堆谷草之间,不知道去吃哪一堆。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了,但它就是拿不定主意,最后在两堆谷草之间饿死了。这当然只是编出来的故事,但我们身边绝对不缺少

  • 白沫沫是最“难缠”的女生

    A班上的女生中,白沫沫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算是“不打不相识”了。刚上初一时,为了在老师和同学眼中留下好印象,顺利当上班长,我们明争暗斗,比成绩,拼人缘。我小学时当过六年班长,我觉得上初中后继续当班长是理所当然的。没想到,来自另一所小学的白沫

  • 我想,我不会忘了你

    那时,你真的太爱自由,很多人说,你这辈子最不缺的,就是说走就走的旅行。你说人生是自己的,而且只有一次,如果不好好为自己活一次,那肯定会遗憾到下辈子。爱一个人,就该给她足够的自由。于是,我让你自由。允许你和周围的男人称兄道弟,允许你背着包浪迹

  • 穿红袍的婆婆

    夹着教案走进教室,我又看到了教室中央空着的那个座位。印象中,刘晓晓除了成绩差点儿,还算得上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可不知怎么了,最近他已经连续旷课三天了。作为班主任,我拨通了他妈妈的电话。彩铃响了很久,终于通了,没想到接电话的正是刘晓晓。我说:“

  • 你,就是创业者

    当创业再次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创业一词已被重度误读。当一个时代将目光过度聚焦于财富的时候,当社会将创业仅仅只狭义的理解为生财之道、赚钱之术的时候,我们质疑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创业者不单是小老板们的专有名词。当你背起行囊离开家乡的时候,你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