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年薪12万请鞋匠

年薪12万请鞋匠

收录日期:2025-11-20 13:42:59  热度:10℃

1995年,30出头的他决定在老家温州创办自己的鞋业公司,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一流皮鞋品牌。

但当时摆在他面前的难题是,温州鞋业已经是强手如林,他们个个如狼似虎地分食着鞋业市场,要想从他们口中分得一杯羹比登天还难。更何况,他手头上资金并不雄厚,甚至连开办一个小型制鞋工厂都做不到。但另一方面,他又觉得温州的制鞋业虽然很发达,但产品缺乏文化品位,没形成自己的品牌,而这正是自己的机会所在!

不走常规路,他决定首先要在皮鞋的设计上下大工夫,他想起了儿时在溪水边陪伴自己的最好伙伴红蜻蜓,之后并决定从仿生学的角度出发,模仿红蜻蜓,设计出一款仿生皮鞋来。

经过几个月的埋头苦干后,皮鞋的设计方案终于出来了。但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能请到一个技术非常娴熟、高超的顶级鞋匠来,因为只有这种行业高手才能够完全领会他的设计意图,并且分毫不差地制作出他想要的皮鞋来!

办法只有一个,高薪去挖!

当时,温州一个最顶级的鞋匠一年的收入也只不过5万,在当时那已经算是“天价”了。

通过多方打听,最终,他找到了一位顶级鞋匠。在得知他的意图后,那位在原公司已经是备受尊重的鞋匠,看了看他,然后问道,你一无制鞋工厂,二无营销团队,三无销售渠道,凭什么请我去?

他的回答是,凭对你的将来负责!他解释说,因为你只有现在到我这来干,才不会浪费你的才华,将来才不会后悔!

他高薪聘请鞋匠这件事犹如晴空中打了一个惊雷,迅速传遍整个温州城,所有的人,包括同行、代理商、顾客都在这个天大的新闻中,知道了他的名字,并开始有意无意地关注起他即将要生产出的皮鞋。

通过租用他人的皮鞋工厂,他的第一批皮鞋终于出厂了,令他没想到的是,皮鞋刚一投放市场,就引来疯狂抢购,顾客都争相购买,人们都想感受一下年薪12万的鞋匠做出的皮鞋到底有多好。

接下来,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一大批其他顶级鞋匠也纷纷慕名而来,投靠到他的公司。创新仿生又富有文化的设计,加之麾下一大批优秀顶级鞋匠的精心制作,他的皮鞋越来越受市场欢迎,销量一天比一天好

在看准市场后,钱金波借用重金请鞋匠的轰动效应,在消费者的心里投放了一条记忆深刻、效果奇好的宣传广告,并在这个广告效应的推动下,一举从强手如林的市场上突起,实现了其他同行无法实现的一次巨大跨越,而这无疑是钱金波运用智慧的结果。

猜你喜欢

  • 曹正飞刀刺高俅

    操刀鬼曹正是《水浒传》里七十二地煞之一,开封府包府后街人氏,屠户出身,有着一手屠宰绝技。他屠杀牛、马、羊、猪不用捆绑,而将它们放开奔跑,只见屠刀一甩,白光一道,刺到致命处倒地身亡。如催命鬼勾魂一般那样快,故而人们称他为操刀鬼。曹正不光屠宰有

  • 萧让巧斗“镇街虎”

    梁山西北四十五里处有个小路口镇。二十日这天,镇上逢大集。镇四周的人们,三五成群,有挑担做买卖的,也有赶闲集的,人们络绎不绝向镇上涌来。小路口东有个张家庄,离这镇不到三里,庄上有一张老汉,名忠实。为人厚道,老实巴交,因老伴有病等着抓药用钱,家

  • 薛永拜师

    北宋年间,在河南洛阳地区的崇山峻岭中,有个远近闻名的聚家镇。为何叫这么个名字?听我从头拉起。相传此镇在隋末唐初,因天下大乱,有的人因杀人,有的人因生活困难、有的人为避战乱,逃到这丛山之中汇集居住在这里。到宋朝已聚居一千余户,人们没法只按姓氏

  • 燕青“出嫁”

    浪子燕青离开水泊梁山,向东京奔去。他走啊走啊,只管赶路,天黑来到一处村庄,前不靠集,后不依店,又饥。此处无饭店和住处,连个人也不见,家家关门闭户,连点灯的也没有。燕青又不敢贸然敲门,坐在一家高门大户门前,观看各家动静。他越想越感奇怪,这是怎

  • 杨春捉鬼

    杨春闯荡江湖数年。这年秋天,庄稼长势好,穗大粒饱,一派丰收景象。一日,杨春来到济州南张家镇住进客店,天一黑店家就紧闭大门。杨春好生奇怪,就问张掌柜:"开店全凭天黑住人,你为何一黑天就关门啊?"张掌柜支支吾吾地对杨春说:&

  • 杨林惩霸

    鲁西南一带有这么一句歇后语,杨林的刀——割耳。要知道这歇后语的来历,还得从杨林没有上梁山入伙前,在家惩霸的故事讲起。杨林家住沂州府杨家寨村,离杨家寨三里有个马家店镇,马家店镇十天四个集。镇里有一个恶霸地头蛇叫马飞,镇

  • 燕顺造反

    单州地区有个燕王庄。为何叫这么个村名呢?唐朝年间,连年大旱,朝政腐败,收刮民财。农民起义接连不断,一时天下大乱。这时,从莱州、淮州地方迁来一家姓燕的和一家姓王的人家。齐鲁地方有个习俗,好以姓氏命名村名,燕姓和王姓一商量,就将所住地方命名为燕

  • 杨雄除害

    病关索杨雄是如何学艺、怎样除害,又咋着被逼上的梁山?这根根梢梢的事儿,还得从头说起哩。杨雄,京西路虎峰山下杨家庄人氏。自幼体弱多病,面黄肌瘦,父母又病饿早逝。十五岁那年,在家无法生活下去,只得外出讨饭为生。一、遇师学艺一天,杨雄要饭到了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