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半饱的人生

半饱的人生

收录日期:2025-11-21 07:21:49  热度:12℃

有一个女性朋友正在减肥,赘肉倒是没减掉多少,可是通过减肥却总结出一套人生感悟来,令我们刮目相看。

她说她现在一天的进食量是往日的一半,宁可少一点欠着一点,舒服,胃有空间心灵才有空间。做人也是这个道理,她说,自己以前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凡事追求百分之百的满意度,可往往事与愿违。比如朋友做了错事,就不予原谅,搞得朋友尴尬,自己疲惫,还错失了不少朋友。后来经过了一些事,也就渐渐想通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此自己也就多了一些包容,多了一些坦然。

她认为,半饱不仅是对朋友的包容,更重要的是自己做事的态度,积极但不十全十美,尽人力,听天命,不给自己过不去,不给朋友找别扭,对人对事,半饱即可。

这样的人生豁达而从容,宽厚而仁爱,幸福而美好。当你要求自己尽善尽美的时候,反而束缚了前进的步伐。

她总结出来的半饱理论同样适用于感情生活中。对待感情,夫妻之间的要求也是以半饱为好。很多夫妻一生都没闹明白,为什么夫妻感情从亲密无间渐渐地就变成亲密有间了呢?有人认为,夫妻之间应当不再有什么秘密,毫无保留才能证明夫妻感情的真实,实际上,夫妻之间如果彼此有一点私人的空间,不能视之为对爱情的不忠,反而是一种夫妻相处的艺术。

香港人欧阳应霁在《半饱,生活高潮之所在》中说:“半饱是一种完美的缺陷,一半的希望,再加上一半的耐心,才是一整片蓝天。对现实保持一种满足,对未来保有一分好奇,相信生活里头总有更好玩的事情,会在下一个阶段出现。”因为半饱,呵护好自己的肠胃,以及让精神时刻处于一种半饥渴状态,能让每一口美味的食物到达口中时得到最大的享受;因为半饱,当你在下一个街口发现了新的美食的时候,你才不至于胃口没有了容量。

一位科学家拿两窝小白鼠做过一个实验,一窝给予充足的食物,另一窝只给予少量的食物,结果饿鼠的寿命是饱鼠的两倍。这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动物或人类的寿命是与摄入的食物量成反比的,或许半饱才是最恰当的生命状态。国学里也有“不饥而食、食不过饱”的说法,吃饭要吃七八成,做事留下三四分。半饱的人生,表面上看是亏损的,实则是丰盈的。

弘一法师放弃繁华,遁入空门;梭罗为躲避世事纷扰,独居瓦尔登湖畔的丛林;而被誉为“韩国梭罗”的法顶禅师,亦是隐居山林三十余载……他们都是半饱人生的典范。为人不要太过贪心,取舍有度,方为做人最上乘的境界。

只是,尘世中的人啊,又有几个能够忍得住眼前的饕餮盛宴呢?

猜你喜欢

  • 烧饼传奇

    每年一到小雪时节,满清皇室就去关外狩猎,皇上也多次参加。相传康熙十年前后的一个隆冬,少年皇帝带队伍出关狩猎,皇家的大队人马过了山海关一路向北,可天气确越来越冷,从关里来到关外,小北风一吹,大家都感到了关外格外的寒冷,过了山海关,走了不到三天

  • 狠心治黑心

    一九三五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天阴沉沉的,雪花簌簌的飞舞着,上官虎起了床,到灶火吃了母亲给做的早饭,背了包裹,准备出趟远门。他打开大门,放眼望去,漫山遍野是茫茫雪原,一阵阵西北风嘶叫着,卷起漫山遍野的的荒草夹杂着漫天飞舞的雪,把整个天地间弄得一

  • 迷路

    那天晚上,拐爷在路爷家喝酒,出来时,已经是深夜了,街上几乎断了行人。拐爷走到街心公园时,看到一个小男孩儿独自一人围着一台健身器转圈,一圈一圈的转个不停,月光下,小小的身影是那样的孤单。谁家的孩子,这么晚了还独自一人在外面玩?爸爸妈妈不担心吗

  • 梦惩

    花花把孩子托付给母亲,独自一人上了北去的火车,她要去探望远在天津的孩子他爹,孩子他爹周磊在天津高开区打工,因为活路忙,周磊已经半年多没有回家了。坐在花花对面的是一个怪老头,打花花一上车,就用他那一双绿豆小眼死盯着花花看,看的花花心里一阵阵发

  • 神秘的药引子

    村口那棵老槐树,也不知道有多大树龄了,树干粗的几个人合抱不住,也不知道打什么时候起,老槐树就生坏了,树身烂了一个大洞,洞大的能卧下一头牛,树冠四分五裂,似乎一阵风就能把它刮倒,可它硬是存活了下来,而且年年发出新绿。苏老三就住在老槐树底下,老

  • 妙胜死大赖

    和滹沱村相邻的万寿村,有个财主名叫石大来,由于赖皮出名,三里五村的人都叫他死大赖,死大赖讹人不眨眼,谁提起都害怕。话说这年正月十七,天气虽然晴朗,但漫山遍野依然是冰天雪地,冷得让人难以出门,上官虎和村里的几个老人正在家里围着火堆烤火,忽然,

  • 上官虎传奇

    解放前夕,河南省渑池县滹沱村有个才子叫上官虎,提起上官虎,那一带老百姓,有说不完的奇奇怪怪的传奇故事。一九三一年,渑池县新来一位县太爷,因时局混乱,他不得不召开一次地方绅士座谈会,一来可以熟悉一下地方情况,二是想借此机会敲打一下地方那些带刺

  • 拾零之抓特务

    文革期间,经常有打什么反标啊、观察信号弹啊、抓特务等等一系列政治活动出现。我上四年级时,有一天,我的班主任李秀山老师面目表情十分凝重并严肃地对我们说:“最近,一个潜伏的台湾特务流窜到我们地区。据说今晚就在我们连队(我们是生产建设兵团)附近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