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李莲英为何受宠?李莲英死亡之谜

李莲英为何受宠?李莲英死亡之谜

收录日期:2025-11-20 16:00:45  热度:9℃

后世人在研究和认识慈禧太后这个历史名人的时候,绝对越不过去一位叫李莲英的太监。

李莲英虽然不是慈禧太后最早宠爱的太监,但是他却陪伴慈禧五十多年。五十多年几近人的一生,由此李莲英在慈禧太后人生中所占分量有多高即可知道。

咸丰帝早逝,慈禧太后早早守寡。虽然在外慈禧太后是手握国家大权,说一不二的老佛爷,但是剖开外面那层富贵外衣,她也是个孤苦凄凉的女人。

李莲英的存在,很大程度上给予慈禧太后心里上的安慰。虽然他不算是一个男人,但是这种伴的关系,至少让慈禧太后不那么寂寞。

据说慈禧太后吃过饭之后,经常会叫上李莲英一起。亲切的说:莲英啊!咱们遛弯儿去吧!这个时候两人似乎是多年老友,李莲英懂慈禧,能给予慈禧安慰。

后世有流传说,李莲英之所以得到慈禧的宠爱,都是因为他有一手梳头的绝技。有一次给慈禧梳头的太监,不小心弄痛了慈禧。李莲英得以有机会上前,为慈禧太后梳头。

因为梳的好,又没让慈禧感觉到不适,于是慈禧将他留下,此后渐渐的成为慈禧的眼前红人。不过真实的历史上,通过梳头获得宠爱的,是一位刘姓的老太监。而李莲英之所以受宠,是因为他会做人。

有一次慈禧太后到圆明园游玩,安排了放生鸟鱼的节目。什么叫放生?当然是鱼和鸟走了才叫放生。

但是在放生的当天,鸟鱼出笼不到一分钟,就又回来了。当时慈禧脸的臭了,还是李莲英机敏,当即说:老佛爷洪福齐天,连鸟儿鱼儿都舍不得走呢?

这样一个贴心人,慈禧太后不宠他宠谁?李莲英会做人,不仅仅是面对慈禧。光绪帝不得慈禧宠爱,但是李莲英对他却未有一丝不敬。后来李莲英渐渐失去慈禧宠爱,也是因为慈禧认为他在自己和光绪之间摇摆不定。

不管怎么样,李莲英最后是圆满退休,离开紫禁城了的。

然而后世挖掘李莲英坟墓,却发现李莲英棺材里只剩下了一颗头颅和一条鞭子,身躯不翼而飞。这之中到底有何因果,又有何愁怨?

关于李莲英之死,有很多种说法。有说李莲英得罪革命党人,然后被革命党人暗杀的。也有人说李莲英出去讨债,最后死在土匪手上,脑袋搬家的。

根据李莲英后人的说法,说的是李莲英病死的,死于痢疾。而在李莲英的墓碑上,也没有记载李莲英尸首不全。

对此又有人说李莲英之所以尸首分离,是因为他生前得罪了太多的人。于是在他死后,尸体被人泄愤毁坏。

不管是哪种说法,棺材里只剩头颅,身躯不翼而飞还是比较恐怖的!

猜你喜欢

  • 报复

    一位画家在集市上卖画,不远处,前呼后拥地走来一位大臣的孩子,这位大臣在年轻时曾经把画家的父亲欺诈得心碎地死去。这孩子在画家的作品前面流连忘返,并且选中了一幅,画家却匆匆地用一块布把它遮盖住,并声称这幅画不卖。从此以后,这孩子因为心病而变得憔

  • 卖花人的哲学

    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是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他的结论是: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闻得到。他的结论是:因为白天人的心太浮了,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

  • 目标

    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上,一位作家拜访了一位84岁的老学者。在学者那狭窄的厨房里,作家向学者倾诉了内心的困惑。学者:“你应该抓紧现在和未来的日子。”作家:“是的,我在尽力。但是,我已经浪费了几十年。”学者摇摇头:“达尔文说他贪睡,把时间浪费了,却

  • 搜索的眼睛

    雪地行军是桩危险的事,它极易使人患上雪盲症以致迷失行进的方向。但人们感到奇怪,若仅仅是因为雪的反光太刺眼,为什么戴上墨镜之后,雪盲症仍不可避免呢?最近美国陆军的研究部门得出结论:导致雪盲症的并非雪地的刺眼反光,而是它的空无一物。科学家说,人

  • 你在注意听什么

    一个印第安男孩同他的一个朋友走在纽约市中心的街道上,他的朋友是当地的居民。突然,这个印第安男孩对他的朋友说:“我听见一只蟋蟀在叫!你听到了吗?”他朋友仔细地听了周围后回答道:“没有!也不可能!你一定是听错了!”“不,我真的听到一只蟋蟀在叫的

  • 站起来

    听说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促销会上,美国某公司的经理请与会者站起来,看看自己的座椅下有什么东西。结果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座椅下发现了钱,最少的拣到一枚硬币,最多的有人拿到100美元。这位经理说:“这些钱都归你们了,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没有人

  • 画一根比对手更长的线

    阿姗去文化传播公司应聘业务主管。应聘的人很多,经过一次面试,两次笔试,最终剩下阿姗和一位男士。人事部经理对他俩说:“我们公司只需要一名优秀的业务主管,但你们在我们的考核中表现都很好,难分上下,所以公司决定给你们俩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你们同

  • 最优秀的人是你自己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临终前有一个不小的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的时间里没能给他寻找到一个最优秀的闭门弟子。事情是这样的: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的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