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舅舅的车缘

舅舅的车缘

收录日期:2025-11-20 17:25:08  热度:9℃

舅舅爱车,原因有一点,他要生活。

舅舅出生的那个年代,中国的汽车还很少。路上跑的汽车,杂七杂八,“解放”牌货车居多,但那个时候的货车载重量也不过六吨左右。那个年代的人们,有辆汽车是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儿时的舅舅没少吃苦。十几岁的时候,舅舅便失去了父亲,家里的窘困也不得不让他辍了学。为了生计,舅舅开始忙农种地,挑担卖菜;制作土炮仗,闲时外卖……路边吆喝时,舅舅看看路上偶尔行驶过的“解放”牌大卡车,又看看自己手里推着的独轮车,心里很不是滋味!

“妈,要不我买辆‘炮车’吧!有了车,我就可以装更多的菜,装更多的土炮仗,可以卖更多的钱。”舅舅思虑再三,向外婆开口了。当时的“炮车”其实属于拖拉机一系列,但是比起拖拉机来说,要简陋的多,它是由车厂改装而来的,主要的动力源泉就是一台柴油机,车前半身是驾驶室,后半身是货仓,驾驶室是露天的,四个轮胎被安装在大梁上,没有避震装置、没有自卸装置、没有电子设备一类装置,因为行驶时,柴油机声音很大,所以也没有安装鸣笛设备,即便这样,在当时,绝对也属于味美价廉的一类多用途运输用车。外婆静静地看着舅舅,舅舅皮肤黝黑黝黑的,背微微有点驼,但是结实的身体显得他孔武有力。

“妈,我卖菜卖炮仗也攒了不少钱了,但是还是差一点,可以先借借。”舅舅很坚定。

外婆没有回答,转身走向立柜,左翻翻,右翻翻,掏出了一个手帕包,递给舅舅:“这是我攒的些钱,本来给你娶媳妇,给你姐姐嫁,给你妹妹上学用的,娘知道你不容易,你先买车吧!”舅舅打开手帕,里面是一叠零钱,数了数,总共二百三十五块钱。

第二天,外婆院里就停了一辆“炮车”。

有了这辆炮车,舅舅着实省了不少力,装的东西多了,自然卖的钱也多了。不几年功夫,舅舅便娶了媳妇,姨姨也嫁了,妈妈也读完了小学。

进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春意盎然,中国经济要进行大规模发展,路上跑的车也越来越多,驾驶证也自然成了每位开车者必备的证件,舅舅为此还专门到太原驾校考了一回驾照。

一天晚上,舅舅去上厕所,忽然听见厕所围墙外有人叫他。天实在太黑,但是,舅舅从说话的声音依稀辨别出是邻居来旺。

“乃则(舅舅小名),家里有饭吗?”来旺说道。

“有啊,没吃饭啊!快回我家吃些。”舅舅是个好心人。但是,舅舅很奇怪,来旺不是去岳丈家了吗?怎么突然会躲在自己家厕所旁边?看着来旺狼吞虎咽的,舅舅也没有多问。

“乃则,我那辆白色的212车你先用着吧!就停在河滩边。”说完,来旺就一溜烟没了人影,临走时,留给了舅舅车钥匙。

舅舅过年的时候开着这辆车,载着满满一车人,走亲访友,不亦乐乎?

后来,来旺终究是被公安抓到了,并得到了法律惩罚。

看着公安将那辆212开走,舅舅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改革开放进入了九十年代中期,全国的经济也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以煤炭工业为主的山西,原煤的产量也逐年增加,这么多的煤得运出去才能赚到钱,所以要求当时有很发达的运输业,“晋煤外运”的口号响遍三晋大地。舅舅看准了时机,把那辆炮车卖了,又加了许多钱,买了一辆载重十顿左右的解放卡车,专门给煤场运煤赚钱。

当时的十顿“解放”卡车是很流行的载重车辆,每个洗煤厂里几乎每辆运煤车辆都是这个牌子,在那个重型卡车还不是很普及的年代,轻型卡车书写了一段段传奇的运输历史。当时的司机,早已把汽车当作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一日三餐几乎都在车上吃,有的时候跑长途,睡也自然在车上,可以说车中有人,人中有车了。大铲车“呼呼”的将一铲铲原煤装到卡车上,卡车上司机凭着经验感知装满还是没装满,车身随着重量的增加一遍又一遍地晃动着,到达目的地,司机启动自卸装置,将煤卸下。司机们视车如孩子,因为卡车在他们眼里就是吃饭的家伙,大冬天的时候,由于防冻液不像现在这么流行,得给汽车发动机“烤火”保温,以便于发动,这样也会使汽车寿命得以延长,夏天的时候得把汽车开进车库,以防受到烈日暴晒。一辆汽车真的承载了司机们太多的东西。

但是,当时的这些载重汽车也是有致命缺点的,比方说,载重量如果超过额定重量,而且,刹车油不多时就极有可能出现刹车失灵的危险,刹车失灵那意味着什么?大家是都知道的。加之,当时的运输业竞争激烈,赚不了多少钱,舅舅决定卖车改行!

“是我,乃则!”舅舅敲开了姨姨家的门,“姐夫,我想跟你借点钱,我那辆车卖掉了,想新买辆好一点的车,但是钱还是差点,就想来跟你借点。”

“权倾,你就借点吧!乃则现在真是遇到困难了,六个孩子的父亲,一点也不容易。”姨姨在一旁跟姨夫说着。

舅舅之所以来向姨夫借钱,是因为他知道姨夫有钱,姨夫也是贫苦出生,但是摸爬滚打多年,小有成就,开了一家焦化厂,当起了小老板,平日里就经常开着当时那款很流行的212车到处经销焦炭。

舅舅也真的是没了办法,自己本来已经是七个孩子的父亲了,但是因为养活不起这么多的孩子上学,就送了别人一个,把第七个孩子送到了安徽,当时的舅舅别提有多么的痛苦了!

终于,舅舅靠着借来的钱买了一辆福特牌工具车。舅舅打算做些收购废品的买卖。

这款福特牌工具车其实和皮卡车有一拼!车身前部是驾驶舱,后部是货仓。驾驶舱有四厢,可以乘坐很多人,货仓还算大,很“吃货”(多装东西)。舅舅看着这辆新买来的车,不住的喜欢。摸摸车子的反光镜,照照自己笑呵呵的脸,又打开车子的机器盖,摸摸发动机,摸摸电瓶。他买回来这辆车后,带着全家出去兜了一圈,避震装置尤其不错,刹车也很灵敏,换挡也很顺手,舅舅摆动着方向盘,开着音乐,徜徉在柏油马路上。

可是,那个时候的废品收购好一阵坏一阵,成本也很高,获利却很小,舅舅没有赚到多少钱。一天中午,舅舅载着满满一车的废纸制品,准备运往收购站,过桥时,由于急转弯,加上车上货太多,车子竟然飘出了桥。车身重重的摔在了桥下,舅舅也随着车子摔了下去。幸运的是,舅舅没出什么事情,车上的废品救了他一命,废品先落的地,给了舅舅足够的缓冲时间。但是,车子是费了,彻底报废了,驾驶室瘫在了地上,车上的零件洒了一地,六个轮胎也不知滚到了哪里!

舅舅从驾驶室爬出来时,已经是傍晚了。舅舅蹲在车子旁边,看了好一阵子,抽了好久的烟。之后,舅舅缓缓站起来,找了家饭馆,狼吞虎咽起来……

后来舅舅将那辆车当废铁卖掉了,他很感慨,他本来想用这辆车卖废品,结果差点把自己的命给卖没了,车子也给当成废品卖了。舅舅也失业了,本也没有了,还赔了不少钱。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又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一切都在变化着,重型卡车也开始普及起来。

舅舅站在路边,看着一辆又一辆“斯太尔”驶过,心里真的又不知是什么滋味!

终于,舅舅还是敲响了姨夫家的门,门开了,姨夫不在,只有姨姨一个人。

“姐,我想跟我姐夫再借点钱,姐夫回来后您给我说两句啊!”舅舅还是开口了。

“乃则啊,姐会努力帮你的!”姨姨说道。

中午时分,姨夫的开门声响起,舅舅忙迎了上去。

“姐夫,回来了啊!”

“嗯。”姨夫好像知道了来意,脸一沉。

“姐夫,我就开门见山了,我想和你再借点钱。”

“借你钱,借你钱。”姨夫喃喃地说道。

“姐夫,我也没什么手艺,就会开车,我真的还想买辆车。”

“上回借你钱,差点让你把命丢了,这次再借你,指不定还会出什么乱子。”姨夫脸还是一沉。

“姐夫,你说一句痛快话吧!你这里不借我,我就到别处借去。”

“权倾,你就借给乃则吧!都是为了那六个孩子。”姨姨帮舅舅说道。

……

舅舅最终还是借到了钱。他去太原车店分期付款买了一辆“斯太尔”重型卡车,十轮,载重60吨。车开回来的当晚,全家都围在了车旁,听着舅舅滔滔不绝的讲着这辆车的高性能。

“斯太尔”重型卡车绝对是载重界的宠儿,它那巨无霸的躯体绝对给人以震撼。驾驶舱是平头的,空间非常宽敞,室内也显得很豪华,尤其是装上空调以后,整个驾驶舱仿佛就是一间公寓,加之车上装了高性能的避震系统,让司机在开车的时候不会过度疲劳。舅舅喜欢这辆车是因为它超级巨大的载重量,60吨啊,这一次性就能够赚不少的钱啊!舅舅揪心的就是车身两旁巨大的油箱,这车着实耗油啊!要是没有好工作,买车容易养车就难了啊!

幸运的是,舅舅凭着自己多年闯荡积攒的的人脉,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差事,靠着给煤厂跑运输赚钱,辛苦点的话一天就得有好几千的纯利润的进账啊!也正是应了那句古话:苦尽甜来!

舅舅不辞劳苦,兢兢业业,总算是混出了样子,不仅把自己欠的债都一一还清,而且还用自己赚的钱盖了新房子,给儿子老大娶了媳妇,也算是功德圆满大事一件!

岁月不饶人啊!看着孩子们都长大了,舅舅索性让老大搞起了运输,接着又给老二老三买了辆“少林”客车跑出租赚钱。

几年的经营,舅舅便有了自己的配煤厂,有了配煤厂,自然而然就有了大铲车。

舅舅干脆把自己多年的心血交给了孩子们。而他现在则开着一辆“长安”牌面包车跑卖煤炭的业务。他自己挺喜欢这辆“长安”牌汽车。舅舅说过,他这辈子开不起豪华汽车,也不想开豪华汽车,风风雨这么多年,就图个安全,想平平安安一辈子。

舅舅私家车品牌的变迁记录的是舅舅奋斗的历程,他的人生历程也正如那些车的品牌价值一样,有过栉风沐雨,必然也会有春华秋实。这就是我的舅舅,这就是我的那位和汽车准备打一辈子交道的舅舅!

猜你喜欢

  • 什么是圣洁

    一次上课讨论圣洁,一个同学说:“什么是圣洁?我不杀人,不放火,也不与人争吵;我每天都独善其身,多读书,少说话,争取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净化自己的心灵。我觉得这就是圣洁。”大家哄堂大笑。随后,老师没有评价,而是讲了一个故事。圣徒安东尼苦修一段

  •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有一个餐厅生意很好,门庭若市,餐厅的老板年纪大了,想要退休了,就把3位经理找了过来。老板问第一位经理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第一位经理想了想,答道:“先有鸡。”老板接着问第二位经理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第二位经理胸有成竹地答道:“先有

  • 以诚待人

    一天,一个乞丐来到了美国一家大的面包店内。当店员包好一个面包准备递给那乞丐时,他看到那乞丐脏乎乎的手,很是反感。面包捏在手里犹豫了一下。这时,正赶上老板走过来,看到了这一情景,连忙接过店员手中的面包,非常有礼貌地递给那个乞丐并微笑着说:“欢

  • 一碗汤的学问

    有一次,台湾诗人林先生在日本到一家中国人开的餐馆,要了一份他感兴趣的汤。入座不久,服务生将一大盆汤放在他面前。他一愣,问服务生:“这么大一盆汤,我能喝得了吗?”服务生理直气壮地回答:“你没说明是要一小碗汤呀!”他一时语塞,匆匆喝了几口汤,心

  • 狗看不过去了

    当服装店经理吃完午餐回来时,他发现店员的手包上了绷带,没等他问,店员告诉了他一个非常好的消息。“猜猜看发生什么事了,经理,”店员说,“我终于把那套一直压在这儿的难看透顶的西装卖出去了!”“不会是那件糟糕透了的,粉红带蓝条的双排扣套装吧?”“

  • 立竿见影

    有位犹太老人乘火车,一个傲慢的俄国军官坐在他的正对面。俄国军官看了看正在吃青鱼的犹太人,得意洋洋地问,为什么都说犹太人很聪明。“这是由于青鱼头的缘故。”犹太人说。“您说青鱼头是什么意思?”“我们是吃整个青鱼,也就是说连头都吃了。”“我懂了。

  • 一枚金币的推销术

    在法国的一个城市的偏僻小巷里,人们拥挤得水泄不通。只见一位50多岁的男人,拿出一瓶强力胶水,然后拿出一枚金币,他在金币的背后涂上一层薄薄的胶水,再贴在墙上。不久,一个接一个来碰运气,看谁能揭下墙上的那枚价值5000法郎的金币。小巷里的人,来

  • 发财之道

    一个年轻人和一个年老的富翁在一个高级招待会上聊天,年轻人想问那个富翁是怎么发财的,但又有些支支吾吾,老富翁倒听出来年轻人想问什么,于是自己打开了记忆的阀门。他说:“那是大萧条时期,有一天,我的口袋里只剩下5美分,就又买了一个苹果,晚上我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