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替我叫一声妈妈

替我叫一声妈妈

收录日期:2025-11-20 16:23:01  热度:8℃

替我叫一声妈妈

我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名叫小明。在我十岁那年,我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那一天,我正在学校上课,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了我从未听过的声音。那是一个年长的女士声音,温暖而慈祥:“小明,替我叫一声妈妈。”

我顿时感到一片迷惑,电话那头的声音似乎毫无头绪,但又让我着实动容。我试图询问对方的身份,但对方只是再次重复了那句话:“小明,替我叫一声妈妈。”

我心生好奇,于是开始探寻周围的人群,试图找到电话的来源。然而,周围的人似乎对这个电话毫不在意。我决定顺着电话那头的指引,找到替对方喊"妈妈"。这不仅是我的好奇心在驱使,更因为那个声音中传递着一种深深的渴望和孤独。

我沿着电话那头指示的方向,来到了一所养老院。在那里,我找到了一个叫王丽姨的老人。她年过九旬,白发苍苍,但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和期待。

我向王丽姨提到了电话的来意。王丽姨听后,泪流满面。她告诉我,十年前,她失去了自己的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并且从那时起就失去了联系。“替我叫一声妈妈”正是她心中多年以来的期盼和渴望。

我被这个故事深深触动,我可以理解她心中的孤独和渴望,毕竟我自己也从未见过我的母亲。于是,我决定扮演她的儿子,替她叫一声妈妈。

从那天起,我开始定期探望王丽姨。她虽然同我没有血缘关系,却对我充满了母爱。我们一起聊天、散步,有时候也会一起玩耍。在她的故事中,我逐渐了解到我父亲的往事,更懂得了母爱的强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王丽姨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我带着她一起参加我学校的活动,介绍她给我的朋友认识。她也成了我的家庭成员,和我一起度过了许多无忧无虑的时光。

然而,命运却是如此玄妙。就在我高中毕业前的一个月,王丽姨因年迈而去世了。她临终前对我说:“小明,你替我叫一声妈妈,以后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

王丽姨的离世让我悲痛不已,但她留给我的母爱和关怀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无论我将来面临怎样的困境和挑战,她的叮嘱将永远成为我前进的力量。

替我叫一声妈妈,那是一个充满故事的电话,也是一段承载着渴望和牵挂的人生旅程。在我与王丽姨的相遇中,我明白了什么是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

猜你喜欢

  • 林冲的师傅是谁

    《水浒》里的豹子头林冲是梁山泊五虎上将”之一。关于他被诱入白虎堂、刺配沧州、火烧草料场等故事在《水浒》里有详细的记叙。可是你知道关于林冲幼年学艺及怎样成为令人叹服的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故事吗?就请看下面这段故事。林冲生

  • 插翅虎到底几次上梁山

    当年,梁山寨上的义军,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一到了重阳节,山寨上的山菊花开了,他们就凑到聚义厅前,说说笑笑,共同赏菊。后来,梁山义军南征,中了官兵的埋伏,被人家杀败了,再也没回到梁山上来。不单这一年一次的重阳菊会从此散了,就连山寨上的聚义厅,也

  • 雷横放牛

    雷横小的时候,家境十分贫寒。他只上了三年村学,就再也上不起了。因为那一年,家乡又流行了伤寒病,二老不久先后去世了,他十三岁就成了孤儿,雇给临近一个外号叫勾勾眼”的财主家当了放牛娃。这个勾勾眼”,心眼儿极坏&mdash

  • 石秀火烧黄花寺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从此信佛信僧就在中原大地上流传开了。这样一来,寺院到处可见,而有些和尚利用寺院和人们对佛的信仰来坑害百姓,欺凌妇女,为霸一方,而有些专爱打抱不平者对他们展开了斗争。话说宋朝的时候,寿张县东南二十五里,有两座大寺院。西

  • 拼命三郎不怕土地爷吗

    土地爷被神州儿女誉为万物之神,多少年来人们对他传奇船的色彩加以描述,使得妇孺皆知有土地神。这样就使一些人利用人们对土地爷的信仰做些偷鸡摸狗、捞取不义钱财的勾当。这里要讲述的是石秀打土地爷,百姓面前审贼的故事。石秀是个流汉。这天他来到荆州的翠

  • 阮小二封井镇恶霸

    阮小二生性疾恶如仇,他封井镇恶霸的故事至今仍传为佳话。话说石碣村东边的老山套里,有一个员外,名叫管方。刁钻霸道,无恶不作。早些年,村里有好几口井,后来,他仗着有钱有势,把村里的水井全封了,只留下他院前那一口。乡亲们吃水得交钱,春夏用水越多,

  • 阮氏三杰排行的由来

    《水浒》中阮家三兄弟,是一胎所生,本无大小顺序之别,那么,他们为什么却叫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呢?这里面有一段故事。这兄弟三人的爹爹,是梁山泊寨边的一个渔汉,从早到晚,年年岁岁,苦守在船上。他吃尽了苦,受尽了罪,直到四十出头了,才好不容易找

  • 张顺为何又叫“石帽子”

    水泊梁山西北四十里的地方,有个叫梁岭的村子。早年间,村南大槐树下有个舂米的石臼子,上面坑坑洼洼的,伤痕斑斑。传说,这是梁山寨上的张顺戴过的石帽子”。至今,梁岭村还流传着石帽子张顺”的故事哩。宋徽宗宣和三年的八月,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