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知青姐妹

知青姐妹

收录日期:2025-11-20 22:31:48  热度:9℃

又到一年金秋时节,我们家做了一道”蜂蜜拌土梨,消消“秋老虎”。“蜂蜜拌土梨,知青姐妹不分离!”此时,母亲就要念一遍。我好奇地追问。原来,母亲孩童时代,有次上山捡柴,不料迷路,幸亏有了深山中的蜂蜜得以存活下来。外公对有着救命之恩的蜜蜂和蜂蜜难以忘怀,倍加珍惜。遂重操旧业,养起了蜜蜂,还成为了村里屈指可数的养蜂大户。

土梨,又名蜜梨,和蜂蜜一样来自永福花乡,早在清朝就闻名八闽,见载于地方史志。这里有个小故事。明朝时,母亲的十三代祖碧涯公从永福开基坂尾,十二代祖栖竹公由坂尾刘家基地分支华寮,蜂箱随之迁往。明末清初,十一代祖荆辉公为民族大义,从老家携带了一箱蜂群来到易坑隐居,繁衍子孙。清朝康熙年间,十代叔祖紫千公编纂首部族谱,前往易坑拜访荆辉公,由于紫千公为清朝顺治年间秀才,那天,荆辉公正从深山老林回家,闭门不出,随手相赠刚采摘下来的“狗屎梨仔”,那“狗屎梨仔”为山中野梨,味涩难咽,意在我已隐居深山,与山都木客为伍,请您不要再来找我,“梨”与“分离”的“离”字同音,也有分离的意思。紫千公素来仰慕荆辉公的民族气节,其胞兄系当年刘家军起兵勤王三巨头之一,与荆辉公同进退。当即敬赠从永福老家带来的伴手礼蜜梨,希望通过由于祖先养蜂采蜜种梨而得名的家乡土产来打动荆辉公,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嘛!荆辉公是大孝子,重情重义,自然抛开成见,收下了这份礼物。从此,蜜梨开始移种母亲的娘家,荆辉公的后裔也开始重新回到宗族。清朝雍正年间,荆辉公的长房长孙就曾率族人前往永福顿村大宗祠祭祖,并倡议重新修订了族产公约。“蜂蜜拌土梨”的吃法也就从那时流传下来。

且说晋江万名知青“上山下乡”来到漳平,公社安排了一名小姑娘住进了易坑爷爷家体验生活。从小被教养成有东西就要把最好的拿出来分享的孩子们不欺生,很快和远道而来的小姐妹打成一片,其乐融融。当时大家最爱唱的就是童谣《探蜂王》。直到有一年,一家老小分土梨,分出了一件怪事。那时曾祖母当家,由她根据家庭生产力和亲属关系进行分配。依次是易坑爷爷、舅舅、知青阿姨、母亲、姨姨、舅妈、易坑奶奶,最后才是曾祖母自己。孩子们虽然安静地坐在各自的位子上等待着,内心却激动不已争先恐后一番。不料,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发现土梨不见了。母亲聪明伶俐,不仅是易坑爷爷和奶奶婚后十几年亲生的第一个孩子,还明事理,自然“中人疼”。懂事的母亲本想隐瞒,善意的谎言。不想曾祖母早已觉察到此事,果然是母女连心啊!母亲长期在曾祖母身边言传身教,情同母女,胜过与易坑奶奶的感情。且说此事一出,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小时偷针,大时还可了?易坑爷爷赶赴现场,逐一排查“可疑分子”。期限被怀疑的是舅舅,但转念一想,他对城里的苹果情有独钟,每次从城里赶集回来就会一哄而上抢着吃,可是对于乡下见惯的土梨倒不至于如此。转而怀疑到了易坑奶奶,易坑奶奶憨厚老实,常教导子女们“害人之心不可有”,在家中没掌实权,向来逆来顺受。此时此刻却一反常态,委屈辩解。易坑奶奶不会说谎,曾祖母便把目光转向姨姨。姨姨从小从小好吃、爱哭。果然招架不住,“招供”了。原来,她半夜起床偷了土梨用纸张包好藏在自己的水鞋里。就在众人以为真相大白的时候,知青阿姨走上前去认领了土梨。咦?土梨不是母亲的吗?怎么成了知青阿姨的呢?就在众人面面相觑的时候,知青阿姨一边扶住曾祖母,一边相劝正准备严惩难防的“家贼”的易坑爷爷。转而向曾祖母要了点蜂蜜,把土梨切好片,放在一个大碗头里搅拌均匀。从曾祖母开始,照长幼顺序分发给大家一起品尝。竟然还一偷偷了两个?!其实,她俩虽然忙着事业,内心深处斗铭记着那一段难忘的岁月。两人有空时,都在相互寻找着对方。知青阿姨也才从晋江老家搬来“第二故乡”发展。正准备这个月的一个周末抽空回去看望当年的乡村父母,也就是我的易坑爷爷和奶奶一家呢。我们两家人于是就在那天相约同行,知青姐妹回到“娘家”,一家人喜气洋洋,一时传为佳话。

遗憾的是,后来,知青阿姨的丈夫有了外遇,两人离婚了。知青阿姨带着儿子回到了晋江老家。怎么会那样?大家都在为此惋惜,对知青阿姨的丈夫重新打量。当年,要不是知青阿姨的丈夫帮忙,我们家还排不上电厂分配的房子,仍然挤在一间狭小的“母子间”。要不是母亲让父亲委托知青阿姨的儿子照顾我,刚进电厂小社会的我方才避开同为电厂子弟的几个“调皮捣蛋坏分子”的骚扰,得以安心上课,学业有成。有其父必有其子,可父子都还是可以的。怎么会是那样呢?大家都惋惜着知青阿姨,都为她的儿子因为家庭破裂而担忧着他的未来。每逢摇蜜时节,不仅是易坑爷爷气不打一处来,当即给姨姨献上一道“竹丝炒肉”。

二十年后,母亲随父亲转业到了电厂。易坑奶奶来我们家谈起往事,告诉我们知青阿姨也在电厂,说是准备回去探望她们。我们是又高兴又着急。电厂那么大,如何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她呢?真是无巧不成书。有天傍晚,我们一家人又像往常一样在电厂生活区散步。途中竟然偶遇上了也在散步的知青阿姨一家。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母亲和阿姨相拥而泣。奶奶一家都会捎上两瓶蜂蜜和几个刚从山里打下来的几个土梨,来到我们电厂家,委托母亲,一并寄给远在晋江的知青阿姨,让她回想起过去美好时光,让她记得还有第二故乡的一家人在想念她,希望她坚强地活下去。分隔两地的两个家庭,都会传来一曲动听的歌声:“蜂王、乌蜂做伙溜,日头影目看不清,对面的阿姐底躲位?飞来飞去急死侬!蜂糖熟咯!快来去贡土梨仔!”

不久,传来了知青阿姨复婚的好消息。原来,知青阿姨的丈夫听到街坊邻居说起从第二故乡寄来的蜂蜜和土梨,心中不觉打颤,回想起当年,觉得对不起妻子和孩子。知青阿姨也大人有大量,为了孩子,也就对丈夫宽大处理了。

猜你喜欢

  • 钱迷心窍祸加身

    这个问号,就是张爸张妈,在这个案子当中,究竟参与的有多深?张小素已经被拘了,莫文玉觉得没有必要再回避了,到了跟他们该说清楚的时候了。于是,就亮出了自己的警察身份。面对警察,老两口害怕了。莫文玉指着杨欢欢突然问他们:“你们说,她是你们的女儿吗

  • 河蚌女和打柴郎

    在离海边不远的地方住着一户人家,说是一户人家,其实也只有一个人,名叫王小二。王小二是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十几岁的时候父母双亡,他一个人种地拾柴做饭,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有一天,王小二又到柴滩上打柴,打着打着,突然眼前一亮,在一片

  • 变本加厉鬼做友

    案情取得了突破,张小素所说的何老师,是真正的“操盘手。”他叫何正伦,46岁,毕业于某大学声乐专业。何正伦毕业后就在圈子了混,混了十多年,也没混出什么名堂。偶然中听到他原来老邻居的女儿杨欢欢,要参加电视歌手大赛,就傍上来了。杨欢欢也想有个人给

  • 关家庄的故事

    一、山庄来恶雕在清代中晚期,豫北太行山脚下有一个小村庄,叫关家庄。村不大,有几十户人家,以关姓为主,还有胡、马两姓。三姓之间相互连襟,友善相待。村后靠着大山,村旁有条小溪,柿树环绕,枣林成荫,为历代兵匪不扰之地,人们在此过着安逸的生活。然而

  • 吃饭

    一天,祥子正在大街上闲逛,他正为公司业绩和自己的工资发愁,因为老板说了公司效益上不去,工资休想涨一个子儿。祥子正发愁的时候,他见到一个人一声不响得蹲在马路边,祥子有些好奇,走上去拍了一下那人的肩膀,叫了一声“兄弟,你想什么呢?”那人回过头,

  • 当老爷的奴才

    王老爷在任期间,因为人刚毅,坚守节操,不为外物所动。而得到皇帝的重用。他参于政事,一干便是二十多年,到了告退时,得皇帝的恩准,回家颐养天年。王老爷祖居南方某县,一路上,他和随从到处游山玩水,很是惬意。在南下之路上,有一座县城。在县城的东南二

  • 民间故事之北高传奇

    自古末世之象,诸多妖孽祸乱人间,无论大城小村,都未能幸免。话说商汤末年,邢州南部有一村庄名曰北高,人口千人有余,乡村之中,自是比不了城镇,富足者尚属少数,有家业者更是凤毛麟角。时村中有一王姓大户,囤积万贯家财,膝下无儿,四十岁方得一女唤曰巧

  • 道人赶山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情情,友情爱情亲情,个个情字都是事业者的道道关卡,能过者事必成。人最难处理的是关系,最难做好的是细节,小小细节弄得不好往往前功尽弃,美好前程毁于一旦。请看这位道人赶山的故事,或许你就能悟出其中奥秘。传闻在很早很早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