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成长之痛

成长之痛

收录日期:2025-11-20 19:29:54  热度:9℃

“每人都有闪光点,在某些方面,别人似乎比你强,但通过努力,你也能找到自己的过人之处”

在遇见她之前,我相信人和人之间的智力水平是差不多的。但是,走进大学校园的第一天,认识了我的上铺以后,我的看法彻底变了。

我们是英语专业本科生,她的高考英语成绩是148分,全省第一。要知道,满分是150分啊!我当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天才”!

开学第一星期,英语老师拿出去年的四级试卷对我们进行摸底测试,我考了58分。作为高中毕业生,我对这个成绩还算满意,可她考了72分,惹得英语老师大加赞赏。

接下来她展现出的英语天分让人叹为观止。她能准确区分每个单词的美式和英式读音;能毫不费力地阅读大部头英文原著,无须学门教育网;一篇英语文章,她看两遍就能背诵;最让人吃惊的是,她睡觉时说的梦话都是英语,听得我们同寝室的女孩目瞪口呆……

很快,她成为老师和全班同学关注的焦点,大家把她奉为仅次于老师的英语权威。除此之外,她别的才华也十分出众,中文写作课上,老师讲评最多的就是她的文章,让我们这些曾经的“才子才女”们相形见绌。

不仅如此,“天才”还是个娇小可爱的漂亮姑娘,忽闪着一双纯真的大眼睛。她的才气和美丽迅速吸引了无数倾慕者,赢得了“校花”的美誉。课间休息,总有其他系的男生挤在教室门口交头接耳,竞相一睹芳容:“快看,她就是‘148分美女’!”

美女性格柔顺,善良真诚。她是我的上铺,也是我在大学认识的第一个同学,我们成了好朋友。但从此,我也成为光彩夺目的“天才”旁边一个灰暗的影子。

每次考试,她总是第一,我永远是第二,但这第一与第二之间可不是差几分,而基本上差一个档次。她的出现使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如此之大。过去,我也常常被赞美为“才女”。然而渐渐地,在“天才”光芒照射下,我几乎彻底否定了自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与日俱增的自卑感。越感到她的出众和优秀,就越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愚笨。

可是,“天才”不知道我的痛苦,我是她最信赖的朋友。如果她不愿赴男孩暧昧的约会,就求我同去,当她的挡箭牌。可她不知道,做一个地道的“陪衬”是什么滋味,有多么尴尬。

当然,我没有“变疯”。现在想来,之所以最终走出“天才”的阴影,和爸爸妈妈对我的支持有莫大关系。

在最彷徨无助的大一,我几乎每周都打电话回家倾诉,告诉爸爸妈妈我的学习生活和与“天才”的交往。在电话中,妈妈坚定地告诉我:“‘天才’很优秀,但你也是优秀的,不要怀疑自己。作为妈妈,我最了解你,我们从来都相信你。”有时候听到这些话,我几乎落泪,父母的话给了我莫大的慰藉。

爸爸妈妈鼓励我在别的方面积极发展和提高。大二时,我们开设了日语课,这对我们都是全新的课程。通过努力,我的日语成绩超过了她。我对哲学、文学也产生了浓厚兴趣,渐渐地,这几门课我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后来,我还加入了学生会和其他社团,并成功地策划组织了大量活动。“148分美女”虽然成绩优秀,但这些,都是她所没有的。

通过不断磨合和调适,我渐渐克服了自卑心态。因为我发现,虽然我在英语语言方面也许不能超越她,但是我却能在别的方面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我现在终于明白,其实,压力表面上是别人给的,实际上来自于自己。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在某些方面,别人似乎比你强,但通过努力,你也能找到自己的过人之处。

颇具戏剧性的是,在临毕业前,她悄悄地把我拉到一旁说:“知道吗?其实我一直都在暗暗羡慕你,因为你比我优秀。”

猜你喜欢

  • 我们都是马拉拉

    一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马拉拉来到联合国》一文中这样介绍马拉拉:马拉拉·尤萨夫扎伊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学生之一,但她也是老师,她来联合国,是要在教育方面特别是世界各地的女孩教育方面,给我们上重要的一课。马拉拉缓步走上讲台,环顾听众席,下面坐

  • 画笔断了,还可以写字

    威廉·西德尼·波特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威廉出生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格林斯伯勒地区,他的父亲是个酒鬼和赌徒,而这也导致他们的家境一直处于贫困之中。在威廉3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就把他送给了姑姑抚养。威廉在姑姑身边受到了

  • 彭于晏:有梦才能挑战自己

    拍他们不敢演的最初,《黄飞鸿之英雄有梦》这个剧本找到彭于晏的时候,他以为弄错了,这个角色前有成龙、李连杰、赵文卓各大功夫高手竞相扮演,自己没有两下子怎么能演黄飞鸿?不过老板江志强的一句话打动了他,这个剧本他们已经改了两年,却找不到愿意花时间

  • 想想十年后的自己——周迅

    18岁之前,我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那时我每天就在艺术学校里跟着同学唱唱歌、跳跳舞。偶尔有导演来找我拍戏,我就会很兴奋地去拍,无论多小的角色。如果没有老师跟我的那次谈话,那么也许今天,没有人会知道周迅是谁。那是1993年5月的一天,

  • 科学之外的牛顿

    迷恋“炼金”的大学教授牛顿是一名炼金术的狂热爱好者,一直相信点石成金的可能。1936年,一批未公开的牛顿手稿被送上了拍卖台,最终以高价拍得手稿的,竟然是时任剑桥大学教授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这部分手稿是牛顿自20岁至45岁期间在剑桥时留下的“普

  • 一天有48小时

    近日,冯骥才携自己的新作亮相2014北京图书订货会,他微笑着回答了读者们发出的这个疑问。他说:“以前我不太会利用时间,后来我的一位老朋友谢晋教了我一个方法,从此我就学会了一天当两天活。”时间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一天24小时,每个人都一样,怎么

  • 老友绝交:当年的兄弟,今天的仇寇

    他们曾经是兄弟,如今,他们成了彼此敌视的仇寇。读其语,品其味,其实,我们无法评断对错,但,可以选择立场!接受采访时,记者问司马南,想谈谈和谁的关系,司马南主动提出,崔永元,很想谈谈崔永元。他视我为仇寇我视他为迷途的兄弟直到转基因这件事之前,

  • 有床睡觉就幸福

    曹格如今是台湾金曲王,可是当初你知道他有多惨吗?居然睡个好觉都成了奢望。当年,曹格从马来西亚只身来到人地生疏的台北,拿着自己的作品去唱片公司投稿,谁料处处碰壁,他跑遍了几乎所有的唱片公司,全都被回绝。当曹格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找到滚石老板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