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想发火有点难

想发火有点难

收录日期:2025-11-20 20:01:48  热度:11℃

家在农村的孩子一般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因为他们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除了重要节日给家里打电话之外,平时很少主动与家里联系,因此谈不上关心孩子的学习了。

方晓老师刚调到王家坳小学时,童老师也调出了王家坳小学,学校领导安排方老师接手了童老师教的班。当时有人悄悄告诉他:童老师教的班不好接,弄不好会遭到家长的指责。方老师听后淡淡一笑,说:“我会加倍努力工作,替家长和学生负责难道,如果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学生的成绩在我的手中下降了,那我就应该受到家长的谴责。”他服从了学校领导的安排。

通过对全班学生的摸底调查,方老师发现全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主动地请优生代做作业;那些优生说:差生的作业,都是童老师要他们代做的,这是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方老师在暗中还调查到:每次考试,差生的试卷不管做得怎样,都没有交上去,由童老师自己批改;还有,每次考试,童老师要学生在试卷上的左上角写上“童老师”三个字,方老师明白了童老师这样做的目的。

方老师接手后,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作业,不准请别的同学代写作业。对于差生,方老师就利用课余时间耐心地给他们补课,只要他们取得一点进步,就及时表扬,给他们加油。那些被童老师抛弃的学生树立了信心,喜欢学习了。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连最差的学生也能独立完成作业了。那些平时考试靠请别人代写试卷的学生,也能考四五十分,方老师看到这些变化,心里很高兴,他觉得对得起家长和学生。

转眼过了腊月半,学期结束时,外出打工的家长回家过年,借此机会去学校拿成绩单,有几个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成绩单上的分数,很生气,其中一位家长生气地质问方老师:“你是怎么教的?我的孩子在童老师的手中,成绩单上的分数最低有80多分,你接手教了半年,最低的只有40多分,退步太大了,你这是误人子弟!缺德!”

“你别发火呀!我问你,你将孩子送到学校来,是要孩子的实际成绩,还是要好看的分数?你要高分可以呀。我可以在你的孩子的成绩单上都写上100分,有用吗?”

想发火的几位家长,听了方老师的话,心想自己的孩子现在爱学习了,孩子在家时,积极完成家庭作业,尽管成绩单上的分数没有达到六十分,比以前下降了近三十分,可孩子说自己本学期进步很大,要好好地感谢方老师。

他们不好意思去找方老师的发火,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猜你喜欢

  • 一句话照亮一个世界

    家有良田,可能要被水淹掉;家有宫殿,可能要被火烧掉;肚子里有文化,水淹不掉,火烧不掉,谁都拿不走。 这句话是我父亲说的。 我父亲是个农民,只读过1年私塾。可以说,父亲是个没文化的人,识字十分有限,看不完一张报纸。但知识和智慧

  • 驼背

    一天,孔子从一片树林中经过时,见到一位驼背老人拿着一根竹竿正在捕捉树上的蝉。驼背老人捕起蝉十分熟练,就好像随手拾物一样容易。孔子不禁赞叹道:你捕蝉可有什么诀窍吗? 捕蝉的驼背老人说:我有诀窍呀。为了提高捕蝉的技艺,我在竹竿顶端

  • 乌吉“养”贼

    东汉时期,有个叫乌吉的农夫,种了一大块地甜瓜。到收获季节时,滚圆香甜的瓜招来了一伙贼。这伙贼非常狡猾,他们经常趁乌吉打盹的时候偷。 乌吉实在没辙,就索性不去看瓜了。不光如此,他还做了一个让所有人匪夷所思的举动,每天傍晚他都摘了几

  • 千镜之屋

    很久以前,在一个遥远的小村庄里,有一个被称为千镜屋的地方。 一只快乐的小狗听说了这个地方,于是决定前去参观。当它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它欢快地蹦跳着上了台阶,来到房门口。它高高地竖起耳朵,欢快地摇着尾巴,从门口往里张望。使它大为惊讶的是,它

  • 适者生存

    沙漠中的狐狸养了一窝小狐狸,小狐狸长到能独自捕食的时候,母狐狸把它们统统赶了出去。小狐狸恋家,不走。母狐狸就又咬又追。毫不留情,小狐狸中有一只瞎眼的,但是妈妈也没有给它特殊的照顾,照样把它赶得远远的,因为妈妈知道,没有谁能养它们一辈子,小狐

  • 神与人

    据说神造人时,在人的心脏里做了两个心房。人非常困惑,询问神为何要这样做? 神说道:这样做,能够让一间心房装着你自己,另一间心房装着他人,从而提示你做任何事情,不仅要考虑自己,而且要考虑他人,才能心想事成。 从古至今,人不管做什么事情

  • 伟大的食物

    如今,中国的许多有钱人把孩子送到英国上贵族学校,希望他们毕业后也能成为贵族,但当他们发现即使是英国最好的学校伊顿公学的学生,睡硬板床,吃粗茶淡饭,每天还要接受非常严格的训练,甚至比平民学校的学生还要苦的时候,他们怎么也弄不明白这些苦行僧

  • 以愚困智

    北宋时,有个叫徐铉的人以博学多才闻名于世。 一次,江南选派徐铉进京纳贡。按照惯例,朝廷要派一位陪同的押伴使。朝中众人都因没有徐铉的学问大,怕被他耻笑而不敢前往陪行,宰相也委实感到有些棘手,只得奏请宋太祖定夺。 宋太祖深知徐铉的学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