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张之洞的个人贡献 张之洞临死遗言

张之洞的个人贡献 张之洞临死遗言

收录日期:2025-11-21 00:15:18  热度:12℃

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同时也是洋务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大力发展军工重工业,创中国首个系统完备军工厂,在晚清末年的政治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政治上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大力倡导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展期间,他创办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咱们后世抗日电视剧中,汉阳造这个称呼不是经常出现吗,说的就是产自张之洞军工厂的武器。

除了倡导洋务运动之外,张之洞也是维新变法的支持者之一。在大部分大臣都反对维新变法之时,张之洞却大加赞同,为变法提供许多便利,希望通过变法国家富强。

教育上,张之洞创办了自强学堂,自强学堂为武汉大学前身。创办三江师范学堂,发展到今天,就是南京大学。同时还有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广雅书院等,为国家输送大量人才。

军事上,参与抗击法国和镇压国内起义的战斗。八国联军侵华,大沽炮台失守,与上海各领事议定东南互保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听闻清政府有意将台湾划给日本,以保全自身。张之洞当即上书建言,直言台湾割让,百弊而无一利,希望清政府能慎重考虑。他甚至还提出了应对方法,主旨在于借强国之力。

清朝衰弱,不能与日本匹敌,可以暂时将台湾租界给英国,允许英国开采台湾矿石十年,这样英国必然动心,派军舰保护台湾。

尽管他多次上书劝阻,但最终台湾还是被划给日本,导致到如今为止,也是难以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张之洞出生官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聪慧的他十三岁就已学完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兼习史学、小学、文学及经济之学,又自学了《孙子兵法》、《六韬》等多篇兵学名著。

不到十四岁考中秀才,虽然后来的科举之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耽搁下来,但最后还是成功入仕。他一生兢兢业业,为人俭朴,无私为公,批改公文经常从黑夜到白日。

1909年,张之洞重病在床。他为四朝老臣,对大清有赫赫功绩,尽管摄政王载沣与他政见不合,仍然亲自前往探望。

这位即将离世的老臣,临死之前也念念不忘天下安危。他向载沣建议,如今国家动荡,一定要注意安抚民心。但是载沣却说,自己有兵在不用怕。

张之洞对此十分失望,但也不好再说,此后再未说一句话。临终闭眼,哀叹:国运尽矣!最终抱着遗憾离世,清政府为其上谥号文襄。

据说张之洞一生清廉为国,临死之前还是朋友们帮助才凑齐安葬费,才让他安心下葬,也不知是真是假!

猜你喜欢

  • 学分不等于成绩

    政治老师姓杨,课讲得非常好,大家都很喜欢听。但杨老师喜欢不定期点名,上第一节课时他告诉大家,如果一学期缺课三次以上,就不用参加期末考试了。 大家闻言都很紧张,于是政治课谁也不敢逃课。只是没想到课上到第四周的时候,他老人家不知是

  • 每个女人面前都有一条女神之路

    6年前的光阴,在她的脑海里渐渐被磨得珠圆玉润。那时的她,黑且胖,刚刚从学校毕业,刚刚从别人给的胖子称谓里走到社会上,最初做电话推销,一天的话讲下来,口干舌燥。每天八小时的班,不上班的时候,还干着一份推销信用卡的工作。 那时她坚

  • 青春没有回车键

    他本是一位聪明善良的好孩子,家住美丽的人间天堂苏州。在一个公园门口停下来,看看身后,没有人追赶。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坐在地上掏出口袋里的钱,一张一张地数。总共1500元,完全能够赔偿那辆自行车了。 第二天,他回到学校,把钱赔给

  • 黄玫瑰的心

    因为这绝望的爱情,我已经过了很长一段沮丧、疲倦,像行尸走肉一样的日子。 昨夜采访矿坑灾变回来,因疼惜生命的脆弱与无助,坐在床上不能入睡。清晨,当第一道阳光照入。我决定为那已经奄奄一息的爱情做最后的努力。我想,第一件该做的事是到我常去的花店

  • 生命尊严的同谋

    作为猎人的父亲,猎获了很多猎物。但是,多年来他一直认为,自己尚未找到能够说服自己的价值证明,猎人的身份是可疑的。 譬如他打松鼠。因为松鼠啃啮人类的干果,被列入四害行列,每打一只松鼠,村里给记两分半的工分,只要把松鼠尾巴交到队里,证

  • 生命不转弯

    夜晚,列车奔驰,两节车厢的交接处,转弯时出现了一个致命空隙,一个人掉了下去。 两位同伴一回头,就发现人不见了。 掉下去的是个22岁的智利女孩,医学院将要毕业的学生。 她从无边的黑暗中醒来,检查自己的身体,发现四肢全部被

  • 有一种素质叫人文

    据说,在绍兴文理学院,作家粱晓声竟用了3个星期6堂课的时间讲这两个字。 为了说明人文,梁晓声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在法国,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着外交部的车去郊区。 那天,刮着风,不时飘着雨,前边有一辆旅行车,车上坐着两个漂亮的法国

  • 生活的秘诀

    一位老者站在许愿泉旁沉思。一个小男孩走上前去,睁大明亮的双眼,抬头盯住老人的眼睛,问道:老爷爷,我知道您肯定懂得许多生活的道理。您能告诉我生活的秘诀吗? 老者低头看着小男孩,笑了笑。回答道我这一辈子思考了许多生活的秘诀。可以总结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