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我同情今天的后生

我同情今天的后生

收录日期:2025-11-20 15:44:29  热度:11℃

年轻人的“困惑”与“恐慌”

我无法测知。眼下社会、媒体、网络的种种讯息和说法实在太多,年轻人不免困惑;恐慌呢,应该是谋一饭碗、混一前途越来越难吧。

50后当年的焦虑不是升学和饭碗,而是去哪个省份的农村、干哪家工厂的工种。去是非得去的,苦是一定苦的,恐慌也没用,全认了。部分60后与我们命运相似,部分70后的际遇和80后相似,50后的青春期堵在非常时期,不好跟今天比。

以上算进步还是倒退呢?难说。生理层面绝对进步了,我们那会儿整年都不会下馆子,谁家有冷热水设备呢?头发留长点就算打扮了。今时今日,一个打工仔还能脚蹬皮鞋,染一头金发,穷姑娘包包里,多少有支廉价口红吧。

但我不可怜自己的少年时代,反倒同情今天的后生。那会儿没得比,现在样样比。同学的家境、同事的升迁,悬殊多大。多少年轻人瞧着中档小区,就算攒钱攒到50岁,怕也买不起小区保安那座岗亭啊。

传统文化的割裂

别指责年轻人不懂传统文化。谁有资格?除了万万分之一的所谓国学家。谁懂?干吗要懂?如今除了知识题,又哪来什么传统文化?别拿传统文化说事儿了。咱们文化传统的一大项,就是动辄拿着大道理指责年轻人。

责难80后、90后割裂传统,是轻佻的。以我的观察,情形正好相反:从部分70后开始,越来越多有头脑的青年,默默回归传统。虽然他们不见得清楚什么是传统,但显然迷恋被历史割裂的那一端。极端的例子是:好几位青年告诉我,班上仪表堂堂的高才生,硕士、博士毕业,忽然就进了寺庙,剃度为僧,有法号,开始传教了。

准确地说,是百年中国折腾出来的“新文化”,将传统和一拨拨后代生生割裂。割裂后,拿不出什么好饲料喂后代,孩子们当然“青睐”西方和日韩的文艺——注意,不是“文化”。看英美剧、日韩剧的青年未必了解什么是人家的文化。可是50后、60后年轻时,对外头不是了解不了解,而是根本不知道。

80年代的“文化热”,是校园里热衷读萨特、读尼采,因为上一个十年是文化沙漠,人人无知。年轻人热衷日韩剧,是他们的上一个十年二十年,全社会世俗化、商业化、资讯化,他们受的教育明明白白教会他们什么是权力和权利,教会他们别再像爹妈那样,做人太累,读萨特、读尼采,有个屁用。这样子对吗?不很对。可是50后、60后那种生活,那种意识形态,留得住吗?行得通吗?所以出了80年代的哲学热、文学热,都想换个脑子,但多少有点夸张。在正常的社会,读哲学的读哲学,看俗剧的看俗剧,不像我们这里,阶段性群体转向,忽而全都去求真理,忽而个个认世俗,一个均衡正常的生态,迄今还没有。

恶搞而非解构

说90后解构一切?恕我无知,我一点不知道90后解了什么构。网络上或许全是他们的聒噪,那是因为没有别的出口可以表达。我所知的状况正相反:80后、90后是我见过最乖、最被动、最有悖青春本能、最缺乏表达意识的两代人。

至于他们的娱乐怎样没禁忌,怎样恶搞,我蛮想知道。人肉搜索、网络唾沫,固然有的,但以我的观察,80后、90后的这点娱乐,几乎谈不上娱乐。他们兴许只是“恶搞”了什么无关紧要的事,原因是,他们除了考试升学谋饭碗,没什么可以“搞”。

但愿我是完全胡说。纵向比较,80后、90后的表达欲望和空间,不如“文革”初年的50后,50后当年的表达空间,则远不如“五四”前后的年轻人。

逝去的浪漫主义

我和年轻人之间当然有代沟。代沟是好事,是常态,说明一切在变化。重要的不是代沟,而是双方如何看待代沟。

猜你喜欢

  • 得饶人处且饶人

    讨债真理俗话说,借钱容易讨债难。四叔前些年借给别人十万块,结果这几年年底去要时,却一次也没见到欠债人,只留下老婆在家,一年还个三五千的把他打发走。转眼又到年底,四叔这回铁了心,不把钱全部讨回来,誓不罢休。正好侄子阿牛想跟四叔学做生意,四叔就

  • 第三个禁忌

    石传灯年纪轻轻,却是个游手好闲、天天做着发财梦的主儿。最近,传灯又想到了一条发财路子:上山打猎。眼下,这山里野味的价格,可是噌噌噌地往上涨。而且这一带黄鼠狼还特别多,这黄鼠狼的皮子从来都是热门货,只要有货,想不发财都难。传灯的父亲老石头,昔

  • 撞镜头

    我在论坛上发了一首诗,配上一帧照片。那照片是茂密的竹林里夹杂着一朵可爱的喇叭花,众网友除了观赏我的图文以外基本没有异议。唯独摄影版的版主墙角梅老师跟帖指出:“竹林边上见到一只箱子?”我随即回复:“嗯,这是我的败笔。问好墙角梅老师!”我回看那

  • 得了大奖要交税

    改革开放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就拿手机来说,这个前些年人称“大哥大”的通信工具,如今几乎人人都有,可以说是最常用的了。因为它使用起来实在是太方便了。常人见周围人一个个都有了手机,做梦也想有一个,尽管自己已是年过半百的人。在他看来,有生之年再

  • 采风小插曲

    今天,董乡文学的编辑和作者到西闸采风,我们分成几个小组去走访村里的老人,下午,我们来到了一位姓郑的大爷家里。郑大爷名字叫郑保禄,今年已经八十六岁,是一位民间艺人,他绘画雕刻,在麻大湖一带大有名气。在过去,他画的灶王爷就有十几个版本,福禄寿三

  • 揣着50元回老家

    接到岳父的电话,说是他和岳母已经上了从南浔开往苏州的大巴,我和妻子掐准了钟点提前到出口处接站。我和妻子原本是每月都要去南浔或湖州探望二老的,因为他们在这两处都有住宅且轮流着居住。可是今年的夏天出奇的热,热到我和妻子不得不安安稳稳地宅家。岳父

  • 床上君子

    “嘿!李大婶,你看见我家的牛娃了吗?他昨天下午放学后一直没有回家。”李大婶转身来看,原来是同村的陈大妈,只见陈大妈身体臃肿,腰如水桶,身穿一件灰色毛衣,下身一条黑色裤子,脚上一双凉鞋,头发杂乱,脸庞有些蜡黄,两眼有些红肿,很显然刚刚才哭过。

  • 护绿毁绿与停车难

    邻居L最近退休后买了私家车,由于小区内早就车满为患,L家的车子好不容易才争取到一个临时车位。说这是好不容易一点也不为过,因为整个小区380多户居民中拥有私家车辆总共已经200辆左右,一些车子只能停放到小区外面的马路上。前几天,L忽然对我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