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墙上的洞

墙上的洞

收录日期:2025-11-21 00:34:53  热度:8℃

《墙上的洞》是美国哈佛大学名誉教授程介明先生讲的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印度新德里的一条穷人街上。穷人街的孩子没有钱,不能进学校读书,整天在街上游逛。试验者为了探明穷人孩子是否有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便在墙上开了一个小洞,洞的大小正好能嵌进一台电脑,洞的高度和孩子的身高差不多。孩子只有触摸,就可以上网,但必须用英文。这一装置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新奇感,大家围拢在一起讨论起来,有的还动起了手。一个星期过去了,有少数几个人触摸到了门道。两个星期过去了,不少孩子初步学会了用英文上网。三个星期过去了,穷人街上的孩子,你帮我,我帮你,几乎都会用英文上网了。

故事后面有三个问题:他们在学校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他们在接受教育吗?回答是“不知道”。他们在学习吗?回答:“是的,他们在学习。”

故事简单、浅近、普通,但含义深刻。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孩子有学习的天性,他们渴望学习,关键是激发和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学习是自己的一种建构,建构的基础是已有的经验,建构需要支持性的环境和条件,建构的特征是发生变化;有教师在旁边可能是一种学习,也可能不是一种学习,教师不在旁边,倒可能是一种学习。“墙上的洞”就是要帮助孩子找到高速公路的入口。

对于课堂教学,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绝妙的隐喻:“到哈佛学习,就像是很快帮助我找到了高速公路的入口处。”其实,这个故事也是一个隐喻。它和“高速公路的入口处”一起,揭示了教学的几个基本要义。第一,学生的学习就是在路上行走,但只有在高速公路上才能走得顺畅,也才会很快到达目的地;第二,要走上高速公路,必须先找到入口处,而找到入口处是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的结果;第三,寻找高速公路入口处是一种探究、发现、辨别方向和选择的过程,需要能力和合适的方式;第四,学习终究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的任务在于和学生找到入口处,及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让学生有“带得走的东西”,如此等等。总之,概括起来,这一隐喻揭示了教学的核心问题,即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学习。

猜你喜欢

  • 可爱的小白兔

    从前,有一只小白兔,它长的很美丽,黑黑的眼睛像一对黑钻石。长长的尾巴像一条瀑布。谁都喜欢它。有一天,小白兔提着篮子去采蘑菇,突然,路边开来一辆汽车,轰!”汽车不小心碰到了一棵大树,爆炸了。小兔吓得脸都白了,这时,天上掉下来一只熊

  • 智勇双全的柴驸马

    大唐驸马柴绍在《隋唐演义》中并不出众。书中虽然给了他一个文武双全的评价,但从描述来看,柴绍更像一个白面书生,经常做些跑跑腿、传传话的活计,即使参战,也不过是协助夫人平阳公主带领娘子军出战。这样的人物,不禁让人疑问,李渊到底是以什么选择标准把

  • 三夫:比坟墓更寂然的沉默

    北京今晚会下一场雨夹雪,也可能是一场冬雪。如果在春天,它就会是一场春雨。就是这个联想,我的思绪一下子滑向了江南水乡一座坟墓前。清明的时候,我与三夫兄的另外二位生前好友一起去祭拜,站在三夫兄的墓前寂然无言。在北京与故乡间流浪,是我一生无法逃离

  • 我的生活方式,你没有权利鄙视

    前天,我的心情稍微有一些不平静,就像平静的湖面泛起了一圈圈的小涟漪。起因,是简单的。十年前的一个同事王某,给我打电话,约我聚一聚,谈谈心。我们曾经是无话不谈的朋友,有那么点相见恨晚他乡遇知音的味道。 老朋友在一起相聚聊天,天南地北,是令人

  • 体验讨饭

    邻居家的亮子14岁那年,临考高中了,打起了退堂鼓,说什么也不愿再学习了。他爸妈气恨得要命,磨破嘴皮子又哄又骂,还是白搭。妈问亮子:你不上学,你想干啥?亮子说:我啥也不想干!妈又问:你啥也不想干,将来谁养活你?亮子想也没想地竟回答:要饭!妈上

  • 一个人的小镇

    一水理查德:3月21日,我在奥克兰港私自买了一盏台灯,想给妻子写信时照明用。 二副瑟曼:我看见理查德拿着台灯回船,说了句这盏台灯底座轻,船晃时别让它倒下来,但我没有干涉。 三副帕蒂:3月21日下午船离港时,我发现救生筏施放器有问题,就将

  • 金钱的阴谋

    培根曾任英国的首席法官。他60岁时因受贿,被判罚4万英镑,并囚于伦敦塔,后来被詹姆士国王豁免,出狱后不久就死了。临死前,培根对他的《人生随笔》作了最后一次修改。在改到《论金钱》这一章时,他核实了3个案子。 乞丐杀子案有一个名叫约翰的乞丐,

  • 诚实的钱最好赚

    一家影视公司里一台高档摄像机出现了问题。由于这台摄像机是从日本进口的,而且价值不菲,因此公司部门经理亲自负责修理工作。经理打电话叫来了代理商的售后服务人员。一来怕破坏机器,二来怕被售后服务人员宰,所以经理一直跟着他。售后人员检查了半天,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