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我能否相信自己

我能否相信自己

收录日期:2025-11-21 03:17:44  热度:12℃

我曾经被两句话所深深吸引。第一句话来自美国作家艾萨克·辛格的哥哥,他说:“看法总是要陈旧过时,而事实永远不会陈旧过时。”第二句话出自一位古老的希腊人之口:“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

我有一位朋友,年轻时学习西方哲学,现在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看法,他说:“我的大脑就像是一口池塘,别人的书就像是一块石子;石子扔进池塘激起的是水波,而不会激起石子。”最后他说:“因此别人的知识在我脑子里装得再多,也是别人的,不会是我的。”

米兰·昆德拉在他的《笑忘书》里,让一位哲学教授说出这样一句话:“自詹姆斯·乔伊斯以来,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生活的最伟大的冒险在于冒险的不存在……”这句话很受欢迎,并且成为一部法文小说的卷首题词。这句话所表达的看法和它的句式一样圆滑,它的优点是能够让反对它的人不知所措,同样也让赞成它的人不知所措。这些年来,我始终信任这样的话,并且视自己为他们中的一员。我知道一个作家需要什么,就像但丁所说:“我喜欢怀疑不亚于肯定。”

我已经有15年的写作历史,我知道这并不长久,我要说的是写作会改变一个人,尤其是擅长虚构叙述的人。作家长时期的写作,会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软弱、胆小和犹豫不决;那些被认为应该克服的缺点在我这里常常是应有尽有,而人们颂扬的刚毅、果断和英勇无畏则只能在我虚构的笔下出现。思维的训练将我一步一步地推到了深深的怀疑之中,从而使我逐渐地失去理性的能力,使我的思想变得害羞和不敢说话;而另一方面的能力却是茁壮成长,我能够准确地知道一粒纽扣掉到地上时的声响和它滚动的姿态,而且对我来说,它比死去一位总统重要得多。

猜你喜欢

  • 不要让母爱久等

    母亲真的老了,变得孩子般缠人,每次打电话来,总是满怀热忱地问:你什么时候回家?且不说相隔1000多里路,要转3次车,光是工作、孩子已经让我分身无术,哪里还抽得出时间回家。母亲的耳朵不好,我解释了半天,她仍旧热切地问: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几次三

  • 妈妈,让我换种方式来爱你

    接到父亲突发脑溢血的消息时,我正在郊区参加一个十分重要的行业会议。来不及请假,我拿起包便直奔汽车站。一路上想着父亲可能遭遇的不测,我的眼泪无法抑制地流了满脸。顾不得别人异样的目光,一下车我便飞奔着向医院跑去。我的担心还是变成了事实,尽管医生

  • 母亲的生活禅

    年少时光,书念得不好,考试没有通过,回家后唉声叹气,食不下咽,话也懒得讲,人也不愿意见,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不出来。母亲叫我出去吃饭,我不肯,母亲笑,说:“考试没有考好而已,又不是世界末日,快点出来吃饭!”我仍然不肯,说:“考得那么烂,怎么出去

  • 父亲的朋友圈

    现在微信已成为一个便利、时尚的社交平台,很多年轻人热衷于在微信朋友圈里晒个人状况,渴望与朋友分享成功与喜悦,希望被“点赞”。父亲退休后对手机、平板之类的数码产品产生了兴趣,我前不久教会了父亲玩微信,并加父亲为好友。我最近工作很忙,也没时间玩

  • 一分一厘地攒爱

    厨房里,妈妈给我打下手。我一边挥铲炒鳝鱼,一边唠叨:以后一定要买料酒,鱼、肉才没腥气,不要几块钱都舍不得。她固执己见:放胡椒粉一样去腥……说着,拿起一只小纸袋,往锅里倾撒。端上桌的黑鱼汤,极腥,丝丝缕缕,似凌晨浮雾,让人见了没胃口下筷。短短

  • 母亲的秘密

    母亲28岁时便做了寡妇。当母亲赶去青岛办了丧事回来后,外祖母也从天津赶来,她见了母亲第一句话便说:“收拾收拾,带孩子回天津家里去住吧。”母亲痛哭着扑向外祖母的怀里,摇着头说:“不,我们就这么过,只当他还没有回来。”母亲决定带我和弟弟留在北京

  • 别把爱强加给父母

    同事小严抱怨说:“现在的父母,跟小孩一样难伺候!就说我那老爸老妈吧,我这里满心热情要表表孝心,人家那里却觉得我没事找事,根本不领情!”原来,小严看了新24孝的标准,觉得很有道理,而且很多都是可行的。于是,她想通过一些具体的做法表达自己对父母

  • 有一种孝顺叫高效陪伴

    大年初六一过,年近七旬的父母就张罗着要去小区门口摆摊。我很是不解:这老头老太每月退休金不少,平时吃喝又跟着我们不用花钱,还费老劲去挣那几个钱干吗?于是我说:爸妈,你俩若是缺钱跟我说就行。这个年纪还摆什么摊啊,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做小辈的不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