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王跃:踏上“火星之旅”的中国人

王跃:踏上“火星之旅”的中国人

收录日期:2025-11-20 12:39:04  热度:8℃

高额头,浓眉毛,厚嘴唇,笑起来憨憨的,这是王跃给人的第一印象。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幸运地从垒球4000余名志愿者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一个参加人类首次模拟火星载人航天飞行试验“火星-500”的中国人。

6月3日,莫斯科近郊的一座灰色砖房内,随着俄罗斯航天医学问题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将密封舱的最后一道舱门封上,王跃与来自俄罗斯、法国和意大利的5名志愿者一起,将开始为期整整520天的试验。其中,他们用250天模拟飞往“火星”,30天驻留“火星”,240天返回地球。

一切近乎完美

“火星-500”试验,是由俄罗斯组织、多国参与的国际大型试验项目。在完全隔绝的环境中,志愿者将完成“火星往返飞行”,模拟从飞船发射、飞向火星、登陆火星到返回地球的全过程。试验主要研究长期密闭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为将来执行真正的火星计划做准备。

参与“火星-500”计划的志愿者要达到很多严格标准,经历多轮选拔。要求年龄在25周岁-50周岁之间,身体健壮,情绪稳定,富有激情和活力,拥有高等学历,且对不同文化保持开放的态度。520天与世隔绝,因孤寂产生心理问题是最可怕的。因此,志愿者的心理性格特征非常重要,乘组也要包容不同的性格和才能,这样才会形成整体合力。

招募志愿者过程中,俄罗斯从世界各地4000多名候选人中,综合考虑年龄、体重、身高、教育背景和语言等条件,层层筛选。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到莫斯科后,再接受医学检查,包括与神经病学专家、牙科医生、心理专家和眼科医师交流。入选者不能有器质性疾病,就连脚气这样的小毛病都不行。20多项医学检查一项不漏,睡眠监测也在其中。像CT、核磁共振等检查,细到每一节脊椎骨都要检查。苛刻的条件,让一些候选人望而却步,王跃却奇迹般一路绿灯走下来。不少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小问题,王跃却很完美。

520天的模拟飞行,要在一个550立方米的模拟试验舱里度过。模拟试验舱内有单人卧室、厨房兼餐厅、起居室、卫生间、健身房、浴室,蔬菜温室等,各个舱相对独立,中间连接部分有点像飞船的过闸段。属于自己的空间只有3。4平方米,包括一张床、一张桌子,加上床下的储物空间,也只有这里是私密空间,没有监控摄像。王跃说:“你知道舱外面就是你的朋友,甚至有你的家人,但是你却不能常和他们联系。上次试验的志愿者中,有人瘦了近15公斤。”

王跃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商量,配置了电子吉他、架子鼓等一个小型乐团规模的乐器,准备闲暇时开一场“迷你国际演奏会”,另外还有书籍和电脑游戏。酷爱足球的王跃开玩笑说:“南非世界杯直播肯定看不上了,不知道到时候能不能给我们看录播。”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起初没有人想到王跃会入选,知道结果后却也没有人感到意外。论职业背景,王跃是航天员教员,对载人航天工程有着深刻理解;论身体素质,常年运动使他保持了良好的健康状态;论心理和性格,他开朗豁达,与周围人都能和谐共处。这些恰恰是“火星-500”项目对志愿者最重要的要求。

参与中国国内选拔工作的教员杨月虹记得,王跃智商测试成绩在70多名志愿者中最高,还提前20分钟交卷,“我问他为什么急着交卷,他说要上厕所。”天资聪颖的王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踏实苦干。组织航天员训练时,很多设备说明书都是英文,王跃不放心,主动加班翻译成中文。为了练好英语口语,他跟着航天员一起上英语口语课,还说要把办公室改造成英文环境工作室。

初到俄罗斯,饮食并不习惯。早晚餐由租住的旅店供应,勉强能填饱肚子,王跃吃得最多的就是土豆泥、土豆块。午餐在训练地点自行解决,折合成人民币要40多元,王跃也觉得心疼,有时干脆吃点饼干对付。加上当地蔬菜奇缺,他甚至得了口腔溃疡。

生活虽然艰苦,但为了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王跃仍然不断自我加压,每天爬13层楼锻炼。当天培训结束,还要整理日志,向国内报告。回到住处,他往往身心疲惫,顾不上脱去外衣倒头就睡。这个过程中,各国志愿者纷纷被淘汰,王跃却经受住了考验。俄罗斯教练也禁不住竖起大拇指,第一时间告诉中方项目主管:“你们这个志愿者,OK!”

3月11日的野外生存训练,王跃和其他志愿者要在雪深过膝的针叶林中生火堆、搭帐篷、抬担架,夜里还要值班。雪水倒灌进靴子里,他的脚冻得几乎失去知觉。训练结束,他给朋友发了一封电子邮件:“俄罗斯的生活很累很苦,但我经受住了初步考验,在外国人面前没有丢脸。我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是好样的!”

不一般的“80后”

1982年出生的王跃是个充满热情的人,事事爱钻研,但不偏执。对文学、历史、音乐等的广泛兴趣,使他显出与很多“80后”不一样的气质。

在志愿者登记表中,王跃写道:“我喜欢彼得大帝,喜欢高尔基,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业余时间,他经常拉着同事谈文学,谈古诗词。

王跃是单位篮球队后卫,身材不高却动作灵活,同事嘲弄他“要身高没身高,要速度没速度”。他笑称自己“是用意识打,用脑子打”。在歌厅,他也是名副其实的“麦霸”。兴趣如此广泛,王跃还是为自己的一些天赋被埋没而遗憾:“我最喜欢的还是画画,可惜小时候父亲背着我给我报了‘小记者班’,不然我可能成画家了。”

王跃的孝顺也是出了名的。母亲退休在家,身患高血压,这成了他最大的牵挂。去年8月,父母从江苏老家赶来看他。北京航天城地方偏僻,周边没有旅馆。为了让父母住得舒服些,他把父母安顿在宿合,自己在办公室用椅子拼成床“蜗居”了两晚,第二天早上还若无其事地接父母出去玩儿。

莫斯科时间6月3日6时,王跃起床。6时10分,他给爸爸打了一个电话:“爸爸,我要关机了,一年半后再给您打。爸爸保重,照顾好妈妈。”

中午12时,试验舱门徐徐关闭密封。王跃掷地有声的话语似乎又在人们耳边回响:“我不会感到孤独和恐惧,因为我的身后是伟大的祖国。我为我能代表中国探索火星之旅而自豪。”

猜你喜欢

  • 异军突起的故事

    秦朝末年,秦二世荒淫无道,天下百姓怨声载道,陈胜、吴 广率先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 这时,东阳县有个狱吏名叫陈婴,他一向在县中很有威信,东阳 的百姓都很尊敬他。东阳县的年轻人见到全国起义浪潮风起云涌, 也杀了东阳县令,聚集了几千人,宣布起

  • 以身试法的故事

    西汉时,高阳出了一位廉洁奉公的官员,叫王尊。王尊从小 死去父亲,由他的伯父抚养长大。伯父家里比较贫穷,王尊每天要赶 羊群到野外去放牧。这孩子最爱读书,放牧时总要带些书阅读。渐渐地,他对书上提 到的那些秉公执法的官吏十分崇敬,希望自己将来也成

  • 一字之师的故事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

  • 一衣带水的故事

    出处《南史·陈后主纪》隋文帝谓仆射高颖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释义 像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域。原指窄小的水面间隔,后泛指地域相近,仅隔一水。故事: 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称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有志

  • 一问三不知的故事

    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释义一问三不知,就是从苟瑶的话语中概括出来的。它的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现在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故事公元前468年,晋国的大夫苟瑶率大军

  • 一网打尽的故事

    晋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是两兄弟。夷吾得秦国和齐国的帮忙,登上国位,就是晋惠公。可是惠公的大臣分作两派,拥护惠公的一派以却茅和吕省为首。暗里拥重耳的一派以里克和丕郑为首。可是这班人对晋惠公个人来说都是有功的。当丕郑到秦国去公干的时候,惠公藉故杀

  • 一丝不苟的故事

    出处:《儒林外史》见世叔—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释义:连最细小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好细。故事: 明朝时候,皇上下令禁止宰杀耕牛,就是信奉回教的人也不例外。一天,乡绅张静斋与举人范进相约去拜访高要县知县汤奉。汤知县置酒招

  • 一事无成的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当了省郎的官,因官运不怎么亨通,不管做甚么事情,往往都不如他的心意,所以时时出去,想藉游玩散散心。有一天,他到了京国寺,游倦了,就寄宿在寺里。晚上做了一个梦;他梦中走到一处岩石下,碰到一位老和尚;在老和尚的面前,有一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