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蕴文化网>故事>母爱的级别

母爱的级别

收录日期:2025-11-20 22:43:13  热度:8℃

有人说,爱是与生俱来的。母爱是我们理解的最好的范本和老师。

我以为,错。爱是需要学习,需要钻研,需要切磋,需要反复实践,需要考验,需要总结经验,需要批评帮助,需要阅读需要讨论,需要提高需要顿悟……总之,需要一切手段的打磨和精耕细作的艺术。

与生俱来的只有动物的本能。人的爱,超越了血缘、种族、国界,它辽阔的翅膀抵达宇宙的疆界,这是地球上任何一种动物不可能天然辐射的领域。所以,爱不是如同瞳仁的颜色和身高的尺度,是一串基因决定的先天,而是后天艰苦琢磨的成长之舟。

印度狼孩的故事,是一个动物母爱的典范之作。有时想,假如是一个人类的母亲,得到了一只狼的幼崽,将会怎样?一般情况下,怕是不会用乳汁哺育它长大的吧?这不但说明了母爱是盲目的,还说明如果单纯比较母爱的浓度,也许人还不如一只动物。有人会说,狼长大了,会咬人,谁敢喂它?那么,一只小鼠,就会有人类的母亲用乳汁哺育它吗?答案也基本上是否定的。

母爱并不是爱的最高级阶段,因为它不仅仅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人类的婴儿接受母爱,是被动和无意识的。在感知的那一方面来讲,母爱首先是物质的,是生存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母亲的乳汁和精心呵护,小婴儿根本就无法生存。所以,母爱的早期阶段是分割界限不清晰的融合,它具有多方面付出的照料性质,高级阶段则升华为分离和精神的构建。世上有许多母亲,可以把属于动物本能的那一部分做得较好,就是可以完成对子女的衣食住行的补给维护,但是对高级部分,就是超越一己、博爱人类——从血缘分离弥散扩展和广博的爱,就未必能及格以至优秀。

我们不时地听到某个母亲,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竟把自己的亲生孩子殴打致死的事情。这是爱吗?很多人说这不是爱,因为他们本能的拒绝承认这是爱,在他们眼中,爱是纯正和没有任何杂质污染的,包括爱是不能有失误的。但我想说,假使把那位死去的孩子复活,问他或她,你妈妈是否爱你,我想,他和她带着满身伤痕,也会说,妈妈爱……

因为母爱的初级阶段,说是如此盲目和自怜自恋的。她很可能不尊重孩子,难以清晰的界定孩子是另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她把自己的感受和期望,强加在一个与他完全不同的人身上,就会酿成悲剧。这不但是生理上的,还有更深的心理上的痕迹。我要说,很多成人的家庭不幸和性格缺陷,追溯起来,都和母爱只停留在地基阶段,未能完成向高级阶段的转化有关。单纯的低级的母爱,是泥沙俱下,糟粕与精华并存的原始状态。

在母爱的高级阶段,母亲是要高层建瓴地完成与孩子分隔。她高度尊重生命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帮助一个新的生命,走向灿烂和辉煌。这种境界,即使是一个潜质优等的母亲,如果不经过修炼和学习,也是不容易天然达标的。如果将它比作一座关键的闸门,我们将忧虑地看到——无数的母亲被隔绝在门的这一边,只有少数优异的母亲,才能跨越这对她们自身也充满挑战的门槛,完成爱的本质的升华。

既然母爱里包含着如此分明和严格的界限,我们有什么理由坚持——母爱就一定是我们接受爱的完善楷模呢?

所以,我宁可说,爱是没有天造地设的老师的,爱又无法无师自通。爱很艰巨,爱要我们在时间中苦苦摸索。

猜你喜欢

  • 魔鬼送你上天堂

    “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很容易地解决那些最复杂的问题,而有些人却会因为每一个小危机感到极为痛苦,最终被一杯水淹死呢?”我问。拉梅什讲了下面这个故事作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他终生行善,他去世的时候,大家都认为他会直接上天堂,因为像他这种好人唯一可

  • 说说男人爱吹牛的事

    男人为了爱面子和争强好胜而说谎作假,有时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譬如,闲聊提到某女性新闻人物,正好跟自己同一个地方出生的,男人就可以吹牛说跟那女的小时候同上一所学校,她还暗恋过他,只是他当时专心学业没搭理她而已,接着悔不当初地说:“早知道当

  • 让生命沉浮激荡

    有一远方朋友,熬得一手上好的奶茶,在当地算得上小有名气。有一天,我出差顺便去拜访他,并跟他说只能呆一会就走。朋友说:“喝了茶再走,很快的。”说罢,忙不迭地抓起一把茶下锅,匆匆忙忙地煮了沸,兑了奶。然后给我盛了一碗。我一喝,寡淡无味,也没说什

  • 用开满鲜花的眼睛看世界

    著名散文家林清玄说过一个小故事。在某次演讲会上,有位听众十分不解地问:“林先生,我观察了许久,发现在场听您演讲的人,不论男女老少都长得十分美丽。请问是美丽的人特别爱读您的书,还是因为读了您的书才变得美丽?”林清玄停了一下,突然哈哈大笑起来:

  • 别忘了为自己喝彩

    我去球馆打羽毛球时,遇到一个叫李智楠的人。李智楠打球很有意思,他每次打了一个好球,都大声为自己喝彩。球馆里频频传出他的喝彩声,开始时我觉得他特别可笑。他还经常喊着自己的名字大声说:“李智楠,好球,加油!”我第一次见到这样为自己喝彩的人。和他

  • 尼克松和小泽征尔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第一个任期内政绩斐然。1972年,尼克松竞选连任。当时,大多数政治评论家都预测尼克松将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然而,以往的失败在尼克松心底留下了阴影,此刻他本人却很不自信,极度担心再次出现失败。在这种潜意识的驱使下,他鬼使神差地

  • 乐观的人

    拜伦说:悲观的人虽生如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乐观的人就是热爱人、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人。乐观的人,雨天泡一杯茶,终于可以不出门,把没看完的书看完。听雨夜读,不亦乐乎。晴天便精神抖擞,沐浴阳光,呼朋唤友,踏青远足。心情不会被天气左右,心随天变

  • 与不是一条道上的人分道扬镳

    一个人,若灵魂受难,最大可能是,与不在一条道上的人走在了一起。走在一起还不算。甚或还得一起说笑,一起用餐,一起共事,一起缠绕在时光中。这是一场痛苦而绵长的折磨,恍若走在雨里,一身泥泞不说,天还要阴沉到看不见消散的尽头。混溺于俗人,苟且于小人